A04: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先分类再收集,垃圾数量明显下降
~~~先分类再收集,垃圾数量明显下降
~~~先分类再收集,垃圾数量明显下降
~~~先分类再收集,垃圾数量明显下降
     
2018年04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窗口区域”试点垃圾精分收集
先分类再收集,垃圾数量明显下降
裘颖琼
■ 环卫工在分拣垃圾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本报讯 (记者 裘颖琼)5月1日起,上海静安区的火车站南广场、南京西路,徐汇区的徐家汇商圈,黄浦区的南京路步行街、人民广场、外滩和豫园等“窗口区域”,将试点推行废物箱垃圾的精细化分类收集。

  目前,上海公共场所的垃圾分类主要采取“两分法”,即在街边道路上设置“两桶式”废物箱——可回收物和干垃圾。以往,环卫部门的收运车直接收走这些废物箱垃圾,到中转站后再进行分类。如今收走前,环卫工人就要先进行“废物箱垃圾分拣”和“饮料瓶残留饮料液体的单独收集”,比传统收运作业多了两道工序。

  此外,环卫部门的收运车车厢也相应进行了改造。在静安区南京西路上,静环环卫分公司作业一部的周利师傅就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新车”,相比以往“敞开式”车子容易一路跑一路掉垃圾,现在的“新车”不仅是封闭式的,而且内部空间也进行了分隔处理,其中有1/4空间被隔离出来,专门用来收集归纳可回收物(包括在公共区域废物箱收到的饮料瓶、易拉罐等)。里面还添置了两个小桶,用来盛放饮料瓶残留的液体。

  在徐家汇商圈,日旭环境保洁服务有限公司朱多根师傅的“新车”,在分类上更多样化,隔离出来的可回收物区域进行了再分隔——塑料瓶和金属易拉罐,饮料的残留液体倒入“废水”隔间,一旁的“清水”隔间用来擦洗废物箱,难以清洗掉的脏东西则要用“碱水”来去污。

  “工作量肯定比之前大,现在清理加分拣垃圾,一个废物箱至少要多花3分钟。”周利表示,尽管花的时间多了,但垃圾减量化有了成效,她负责的南京西路(成都北路—常德路)段,以往一天要收集七八车垃圾,在上周率先试点垃圾当场分拣后,现在每天收集量降到了6车。

  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副处长陈一军告诉记者,上海公共废物箱按规定设置成一组两只:一只干垃圾桶和一只可回收物桶。然而,由于行人投放时没有严格分类,造成“桶分类,内部垃圾却没分类”的尴尬。以往的清运模式,清运员直接把桶内的垃圾袋扎起来放上车子,这在许多行人眼中等于“混装混运”,在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的当下,会打击部分坚持垃圾分类的市民积极性。因此,此次在“窗口区域”试点推行垃圾精细化分类收集,也是为了通过清运员的身体力行,对市民和游客做一次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

  下一步,上海将在市区重点“窗口区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对废物箱收集员工的培训,完善收集机具及收集流程,逐步将此套精细化收集方法推广至全市其他窗口服务区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郊野大地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吉光片羽展现历史的记忆
上海“窗口区域”试点垃圾精分收集
小长假虹桥枢纽客流连创新高
曹杨街道两栋多层房加装电梯创“最快速度”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4上海“窗口区域”试点垃圾精分收集 2018-04-30 2 2018年04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