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影院华丽变身
新藏书楼位于西四西安门大街,其前身红楼电影院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北京第一家宽银幕立体影院,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受北京人欢迎的影院。因建筑破损老旧,存在安全隐患,2012年起闲置。
2014年,红楼电影院开始改造提升为藏书楼,旨在让沉睡于民间的个人藏书重新进入社会流通,电影院也重新焕发活力。走近藏书楼,大大的“書”字格外醒目,建筑外观上已看不出影院痕迹,走进去却发现电影院的空间风貌得以保存。大屏幕被改造成电子屏,原影院座位改造成阅读区。周边墙上展示了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海报和市民收藏的电影票。近2000平方米主体藏书区分三层,能藏书近10万册。
藏书入选先作评估
藏书楼集私人藏书楼、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于一体,以“众藏、共阅、分享”为核心理念。藏书楼入藏图书分托管、捐赠和合作三种方式,托管是其重要创新所在。书越读越多、越买越多,家里搁不下,扔掉又舍不得?那就托管给藏书楼。图书“进馆”有严格的步骤,先通过藏书楼APP等预约,经初步筛选,再安排专家进行评估,有价值且适合的书才会入选。托管每一期5年,期满后根据托管者意愿重新决定,可延期托管、或永久托管、或转捐赠。
与书“联姻”无独有偶
其实,类似与书“联姻”、焕发新生的老建筑在北京已有不少。
红楼藏书楼对面的四合院里就有一座北京城区唯一现存的密檐式砖塔——始建于元代的万松老人塔。西城区把万松老人塔院也打造成了新型阅读空间——“砖读空间”,选择让正阳书局运营,书店节约了场地成本,古建筑也实现了有效利用保护。这里目前收藏了超过四万种北京的历史文献,还有不少金石拓片和老照片。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古建筑营造出的浓郁历史文化氛围中读书,成为不少人的莫大享受。
外城东南角楼是北京古城地标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坍塌。2012年启动复建,复建的角楼距离原址15米,角台由实心变为空心,但不妨碍它勾起人们对老北京城、老北京文化的回忆,更不妨碍人们在这里传播新的北京文化。角楼图书馆里目前藏有7千册书籍,全是有关北京的内容,另外还围绕北京的人、物和事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为“最北京”的图书馆。
地安门雁翅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知名景观,始建于1420年,2012年复建,西城区选出以古籍见长的中国书店在此落户,书店不收房租,但要求24小时经营。夜深人静时,雁翅楼内的暖光与书香成了不少人劳累一天后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