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戏画”人生
听戏看戏琢磨戏,成了颜梅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戏剧人物画也成为他数十年笔墨浸淫的主角之一。
中国的舞台表演方式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意境相通。戏剧表演所包含的那些抽象元素,如马鞭当作马,船桨当作船,一个手势开门关门等,以简代繁,以虚写实,与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兰芳先生当年所说的“戏曲画”(又称“戏画”),就是戏曲艺术和国画水墨的有机结合,荟萃了戏曲舞台鲜活的艺术形象和中国画的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颜梅华的戏曲人物画,把中国戏曲与中国画的写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那些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缱绻之情和肝胆照人的英雄气概有着超越剧情的震撼,让人感动。
在创作上,他能准确地捕捉到戏曲人物的眼神与心理,表现出人物的“活态”,以其酣畅的笔墨神韵专递出戏曲的灵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京剧大师周信芳请人拍摄他在《徐策跑城》中的一个身段,但结果都不理想。于是,周信芳邀请颜梅华为他画几张戏曲人物像。颜梅华精准地将人物置于剧情高潮中,通过眼神与动作传递出这出戏的精华所在,极富艺术感染力。周信芳看了十分满意。这幅《徐策跑城》戏曲人物画,后来刊登在《上海电影》1962年1月号上。
京昆大师俞振飞曾请颜梅华以他的形象画幅舞台上的诗人“李白”戏曲人物像。颜梅华因为听戏,看戏,也懂戏,使其对戏曲人物角色和表演艺术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他以戏中的一个瞬间,突出表现戏中人物李白的内在神采,画得入情入戏,令俞振飞爱不释手。后来,他又请颜梅华连画四张,分别送给了言慧珠等戏曲界友人。
颜梅华从京剧表演艺术中努力汲取营养。譬如,盖叫天在舞台上完美漂亮的戏剧造型与身段,让他深受启发。中国戏曲艺术更注重“似奇反正”而不是“以正求正”。所谓“正”就是均衡,有安定感,正与奇的统一,也就是动静结合的道理。颜梅华在创作构图时,充分发挥了古人所讲的“似奇反正”的道理,于变化中求均衡。正因如此,颜梅华尤其注重捕捉戏曲人物的动作与神态,把人物略显夸张的瞬间动作定格,并加以强化与渲染。画面初看似乎有点“险”和“奇”,近看时充满动感,远观时则极富稳定感。通过这样的组合,颜梅华作品中的戏曲人物浑身充满“戏”味,画面效果极具感染力。他创作的《下书》《四进士》《恶虎村》《武松》《挑滑车》《通天犀》等“戏画”作品,令人过目难忘,堪称现代戏剧绘画史上的经典。
一代宗师盖叫天几乎是颜梅华心中的偶像。十多年前,他与程十发先生等赴杭州参加笔会,会后他们还一起专程去拜见盖老故居“燕南旧庐”。只见厅堂上高悬着盖老的名言“活到老”。盖老所创造的“江南活武松”享誉海内外。而盖老为艺术奉献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更是对颜梅华毕生之激励。
颜梅华看过不少盖老的戏,印象最深的是那年他腿骨康复后重新登台,参加梨园界救灾演出。盖老热心公益活动,唱的是义务戏。他携儿子翼鹏及王筱芳等,与海上名角麒麟童同台演出京剧《莲花湖》,盖叫天演韩秀,周信芳演胜英,盖派麒派同台献艺于上海共舞台。事实上,作为一个以演短打武生为主的演员,盖叫天曾多次在舞台上遇到断臂折腿的事。十五岁时,他在杭州演《花蝴蝶》,就曾不幸折断左臂。1934年,他在演《狮子楼》时又断过右腿,但他忍痛演到落幕。田汉曾有诗赞叹:“断肢折臂寻常事,练出张家百八枪。”
以绘画形式表现盖老的英姿是颜梅华平生所愿。那是个炎热的夏天,他埋首于盖叫天的历史资料中,从报刊文章到照片信函,以及他多年的舞台速写,全都集于一室,为创作做准备。经过酷暑中的三个月,他画了一册盖叫天戏曲人物形象的台历。颜梅华说,盖老那么大年纪,脚断了还在杭州花园里天天练功,追求的是“让观众从每个角度都能获能完整美观之形象”,何等可贵。我不是画他的人,是画他的精神,画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颜梅华用精彩的“戏画”表达了他对戏曲艺术大师们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