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景仰的历史题材作品是《史记》。司马迁遍览史籍,遍行天下,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座右铭,对我影响至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刘和平
创作了《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等史诗剧作、小说的刘和平,至今仍不会用电脑打字,他用独创的口述方式,奉献了一部部经典,多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的最佳编剧奖。昨天,刘和平出任今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的消息传来,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这位业内公认的剧作家和小说作家。
创作 好似与自己周旋
刘和平告诉记者,他创作时一直在与自己周旋。面对电脑,敌人就是自己。一句一句口述,一段一段否定,一字一字修改,直到作品中的人物出现在规定的情境中行动、说话。这种自己口述、助理记录的方式他已用了20年之久。他说,创作时,只有在孤独忘我的状态下,才能渐渐进入作品人物的内心深处,直至附体。《北平无战事》《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中的每个人物,莫不如此。
刘和平说,自己感到最艰苦的创作就是《北平无战事》——历时7年,寻寻觅觅地反复修改,甚至开机后还在修改。为了不耽误剧组的拍摄进度,他每天让两位助理分两班轮替打字。助理换班了,他还得继续创作,一天口述剧本近17个小时。作为总制片人,创作修改完剧本还要跟导演去看当天的回放。全剧拍摄完成,他也累到尿血。
刘和平告诉记者,15岁时,他到原籍湖南农村插队落户,“这三年的生活比一般知青还要苦。最难忘的是买不起煤,每个星期都必须花一天时间来回百里,到深山老林去砍柴,否则就无法生火做饭。”刘和平当时尚未成年,身材瘦弱,挑着上百斤重的柴木翻山越岭,行走百里,这段经历培养了他的毅力,使他以后能够从容面对创作上的艰难。
记者问他,如果从头再来,会不会选择一条创作捷径?刘和平想了想后答道:“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是《世说新语》里的话,也许与他正在创作的一部南北朝历史题材作品有关。
写史 就好比是蚕吐丝
尽管刘和平创作的大多是历史题材作品,但他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也是他的剧作频频打动观众的原因。
作为本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刘和平认为,优秀电视剧应该具备三个标准:第一是时代性。要体现出时代的气息和精神。即便是创作历史剧、古装剧,也是为了今天这个时代。对历史有新的认识、对历史人物有新的理解,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用作品折射当下的时代意义。第二是完整性。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从剧本文字到二度创作,都要有完整呈现。所谓精品,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缺一不可。第三是独创性。同类题材,就看你有没有创新的亮点——从内容到形式,有没有能给观众带来惊喜和满足的思想的亮点、美学的亮点、形式的亮点。
这三个标准,其实也是刘和平孜孜以求的艺术标准。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他花了9年;从《大明王朝1566》到《北平无战事》,他花了7年。在圈内,刘和平并不是高产的编剧,他的每一部戏都是呕心沥血之作。他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一定要过硬,必须写到自己不能再改的地步。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因创作态度严谨,刘和平有了电视界“历史学家”之称。有历史学家认为,作者对历史的诠释已臻历史学界研究的前沿。
刘和平口述的创作方式独树一帜,他的艺术虚构也有着足够的历史底气。谈及《北平无战事》,刘和平感叹道:“这是一杯水和一缸水的关系!写一部百万字的作品,必须得有三千万字以上的积累阅读储备。”三十比一,这需要有多么大的阅读量和多少厚实的知识储备!他把这种阅读储备比喻为春蚕吐丝前大量吃下的桑叶,积累多了,才能变成蚕丝细细吐出……
突破 就是寻求独特美
刘和平说:“我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既出于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精神心生敬畏,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怀感恩。”
作为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长,刘和平经常呼吁“文学必须占领影视阵地”。他指出,影视一旦离开了文学性,就很难保证其品质。
话及创作,刘和平说:“我创作时没有图谱和图解,也不立故事大纲,我的创作就是为了找到那一盏灯——去寻求新的突破,以显现出独特的美学品质”。“动笔前,我会觉得离那一盏灯非常遥远,并不知道途中要经过哪些地方。但是最后我一定会到达那里,把那一盏灯取下来。”
如《北平无战事》,刘和平以独特的手法写出了一个暗场人物蒋经国,他一直没露面却始终存在。这一独特的设想给他的创作出了个很大的难题,但作品结构却因此有了新的突破。他说:“就像斗拱安装,有了这,一根根才能装上……”这样的构想也符合历史——在南京、庐山的蒋经国办公室外有一门电话,上面贴着一行字:“事忙恕不相见,急务请打电话。”
创作《大明王朝1566》时,刘和平突然想到了天象,又想起了明朝的廷杖。有对历史的积累,再从美学角度考虑,就形成了如今该剧的开端:廷杖当场打死了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引发了政潮。这以天象示警,在朝廷上打板子,一下就打出了君臣关系的封建本质,也巧妙地传递出民不聊生、天怒人怨的历史氛围。他感叹道:“我认为文史哲不能分家,尤其搞创作,一定要好好学哲学、学历史。哲学让我的作品更有思想深度。”
看刘和平的剧本,能感受到他的文学之美。一向对戏十分挑剔的陈宝国称赞道:“刘和平的剧本打动了我。他的台词写得很美,也很有文学性,从《大明王朝1566》到《北平无战事》,剧本别说一个字,我们连一个逗号都不改。”刘和平则说:“导演和演员为什么要改剧本?有一种情况是,导演觉得情境不对,演员也觉得人物不对,无法表现。”因此,他觉得一个合格的编剧必须懂得场景,懂得机位,懂得整个摄制流程,最好还要懂得表演。古往今来好的剧作家都必须懂戏!
对于影视圈流行的IP热,刘和平批评道:“与我预见的一样,IP热支撑不了多久。这里面有很大的商业炒作成分。当初很多影视公司买了很多IP,现在钱都砸在那儿,根本无法拍摄!99.9%的网络小说都是出于个人爱好写的,一天可以写几万字,哪有这样的编剧天才?即便出一两部‘现象级’IP,其背后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网络小说为了更新,都是想到哪写到哪,没有戏剧叙事,不考虑戏剧结构,随意写来,怎能成为影视作品?大家都想拍电视剧,这个行业其实并没那么多人才。全国每年拍摄一万五千集左右电视剧作品,有许多剧根本无法播出,产能明显过剩。电视剧也要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供给侧改革。”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