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抢一个老年大学的名额,凌晨三四点排队秒杀……这并不只是老年大学里才有的“疯狂”。在本市,社区学校、文化服务中心等一到报名季,常常出现这样火爆的情景。
但是,在老百姓需求旺盛的另一面,社区文化中心等“长相”千人一面、课程雷同老化、学员往往是老面孔等现象,也成了制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的“软肋”。
为了打造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在2018年上海市实事项目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其中“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重要内容,包括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等。但是,在为公共文化设施硬件等升级的同时,如何量体裁衣“按需下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仍有许多文章要做。
近日,记者在浦东新区提升“家门口”文化服务功能专题座谈会上了解到,围绕如何推进市政府的实事项目,全面提高“家门口”服务站的服务能级,成为老百姓和政府都关心的热门话题。
箍头、勒眉、穿衣、画油彩……上海如意越剧团的老师花了近一个小时,为陈素君完成了林黛玉的扮相,那举手投足的架势有板有眼,仿佛要去参加剧场演出。其实,这只是浦东曹路镇中虹居委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刚刚面向社区居民推出的越剧兴趣班,而住在附近的陈素君还是这个班上的“新人”。
和传统的社区活动中心不同,这家春节后刚刚建成试运行的活动中心“相貌”颇为出众——房子设计很有艺术感,窗口的一排木桌木凳简约大气,乍一看以为是间露天咖啡馆,让人忍不住进去歇歇脚。而走进其中发现更是特别,和一般社区活动中心“老阿姨爷叔”为主不同,不少年轻人正在这里上包括《如意教你学越剧》等特色文化课,他们多数都是这方面的“小白”“菜鸟”,却有艺术的共同爱好;通过“浦东文化云”APP、“新曹路”微信公众号等线上预约平台和线下报名点,“秒杀”到了炙手可热的免费越剧等公益课程。
传统社区文化空间难以吸引更多新生力量,是普遍面临的“痛点”。中虹居委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营方“社邻家”的负责人介绍,在本市多个社区文化空间调研后,发现传统的社区文化中心普遍“颜值”低、设施老化,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宁愿到商业场所自费参加文化活动,也不愿意跨进社区文化空间的大门;而且,许多社区中心还是传统的运营模式,到点下班、服务意识和水平不高,妨碍了许多人走进公共文化服务场地的机会。
去年5月至9月,市文广影视局开展了对全市16个区居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调研结果显示,发展水平不均衡、保障机制不完善、空间利用不合理、服务需求不对接等“短板”问题依旧存在。
如何才能真正“激活”这些空间,满足百姓多元化需求?静安区文化馆——一家上海“老字号”的文化馆,去年,经过全新设计改造后,一跃成为上海“颜值”最高的文化馆。颇具艺术氛围的咖啡馆设在一楼沿街,吸引许多年轻人首次推开了文化馆的大门。比硬件升级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课程设置等内涵的全新亮相。由于静安区拥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老字号资源,文化馆开创性开出了“和凯司令点心师学做栗子蛋糕”“和龙凤旗袍老师傅编织经典盘扣、学做旗袍”等“当家绝活”特色项目,一经推出,马上受到了各种年轻“潮人”的追捧。
静安区文化馆馆长韦燕华告诉记者,改造前,走进文化馆的几乎都是老年人,但改造后开放了一年左右,来这里参加活动的年轻人至少占到六七成左右。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文化馆也“错峰经营”,将适合老年人的课程放在工作时间,将中午、晚上留给年轻白领,双休日则开出亲子活动场。但她也表示,由于是公益性场所,受师资等局限,许多课程推出的名额、品种等仍不能完全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供需之间仍存在较大不平衡。
这种“完美转身”的公共文化空间不应只是个例。为了让公共文化空间实现“秀外慧中”,日前,浦东在市文广局的指导下推出“美好生活”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希望通过直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设施建设、运营理念和服务效能等多方面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寻找一批表现突出的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年度十大“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实践案例”,为未来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提供“样板间”。
忙碌了一天,到“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里坐坐歇歇,在古色古香的琴房里拨弄古琴,在香茗中品味慢生活的滋味,原本陌生的都市人在共同爱好中放松心情、交流感悟……诗意的栖居,将在公共“大客堂”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