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万珊瑚计划”把南海海底变成美丽花园
苏隐墨 秦翌晨
■ 人工培植的鹿角珊瑚在海底茁壮成长
  ◆ 苏隐墨 秦翌晨

  1月16日,在广袤、美丽的海南三亚,长期致力于保护、培育珊瑚,有“珊瑚爸爸”之称的陈宏发起了“百万珊瑚培育计划”。而在此之前,作为一个民间研究工作者,他已经潜心耕耘长达三十年之久,并且曾被评为“感动海南”2017年十大年度人物。

  “海石花”面临危险

  珊瑚有个美丽的别名叫“海石花”,即会开花的石头。它不仅被广泛用作人类的装饰品,还在现代医学中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而由成千上万的珊瑚虫生成的珊瑚礁,虽然覆盖面积不足海底面积的千分之二,却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了生活环境。因此,它被誉为“海洋生命发动机”和“海洋生物基因库”,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海洋生物链的重要基石,珊瑚礁给全球约一半可供人类食用的海洋鱼类提供食物来源和繁殖场所。

  不仅如此,珊瑚礁还被誉为“海上长城”,能如同防波堤一般,减弱约70%~90%的海浪冲击力,保护脆弱的海岸线。而珊瑚礁本身的自我修补,也使得死掉的珊瑚被海浪分解成细沙,取代已被海潮冲走的沙粒。“一个岛礁没有珊瑚礁,就像一个山头没有树林,容易受到风暴潮和台风的侵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专家黄晖如此说道。

  具有诸多价值的珊瑚,在长达2.5亿年的演变过程中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由于近年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海洋表面温度增高、碳酸盐含量下降以及海平面上升,由此带来的异常气候造成了珊瑚严重白化和大量死亡;同时,受人类过度捕捞、疏浚和垃圾掩埋等影响,珊瑚礁正在逐渐消亡。近海地区的水质污染和酸化,更是对珊瑚的成长和珊瑚礁的生存构成致命威胁。

  同样,我国海洋珊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大面积的珊瑚死亡和珊瑚礁的消失,破坏了我国的海洋生态系统。2016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时任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孝强沉重地表示:中国南海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退化——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珊瑚礁面积累计丧失80%,整体形势严峻。

  水下作业上千小时

  怀着重现“海石花”生机的热情与希望,1987年10月,刚刚毕业、年仅22岁的陈宏,毅然来到地处三亚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全部投入海洋生物的研究中。望着波澜起伏的茫茫大海,他的心却早已沉入海底,南海珊瑚危在旦夕,他心中慢慢孕育出一个在南海海底种植“珊瑚花园”的梦想。

  在实验站工作的日子里,经由谢玉坎、吴超元、王春元和潘金培等知名教授的指导,他牢牢打下海洋科研基础,在海洋生物的繁殖、病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003年,为了专心研究珊瑚,陈宏创办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民间机构,陈宏积极申报国家科研项目、申请研究经费,大力招收青年研究者,率领团队,通过人工繁育与移植技术来抢救和修复珊瑚。

  “2011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当天,我们在三亚凤凰岛海域投放人工珊瑚礁体及一批珊瑚苗。之后继续投放和培育的珊瑚苗,前年有2000株,去年有4万株,今年有10万株,至今共在凤凰岛海域培育有珊瑚近15万株,最大的人工培育珊瑚直径已超过70厘米……”在三亚凤凰岛简陋、狭小的实验点,颇有些自豪的陈宏如数家珍地介绍道。

  从2013年开始,在位于永乐环礁附近的鸭公岛、全富岛、银屿,陈宏开始了珊瑚及珊瑚礁物种的繁殖与移植,迄今已种植了鹿角珊瑚、软珊瑚、苍珊瑚等30多种珊瑚,20多个珊瑚伴生物种。现年53岁的他很快就要面临潜水项目的年龄限制,但他依然不愿错过观察每一株珊瑚的美丽身影的机会。然而,水下作业中危险往往不期而至。有一次,他拉着牵引绳放置珊瑚支架,随着支架缓缓入水,他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就不知不觉地被牵引绳缠住了大腿和脖子,被拖入水中。支架的重量带着他急速下沉,他急忙掏出潜水刀割断绳子,等到浮出水面时,脖子已被勒出道道血印。在他上千小时的水下作业中,类似遇险数不胜数。

  攻克诸多技术难关

  珊瑚礁的生态修复,一直是国内外热带海洋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利用珊瑚苗床培育珊瑚幼苗,则是众多珊瑚培育技术中的一种。根据不同的地质地貌,有些可以采用播种式方法“种”珊瑚,有些则需要把珊瑚连同珊瑚架绑在网上,带着网潜入水底,用钢钎钉在礁石上。

  而珊瑚培育从研究成果转到大面积推广种植,幼苗的成活率是其中绕不开的话题。通过多年实践,陈宏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了进一步提高珊瑚幼苗的存活率,每年3月~5月的珊瑚产卵期,陈宏及其团队都会远赴三沙海域,将海域中的珊瑚受精卵带到岸上,进行人工孵化。然后,他们通过对珊瑚苗种进行监控检测,选育健康的珊瑚苗种。通过这一方法培育的珊瑚成活率平均为70%,最高一批已达到99%,这个数字让陈宏倍感欣慰。

  经过数十年的艰辛探索和科学研究,陈宏团队已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可以通过单水螅体无性繁殖的方式,移植硬珊瑚的所有品种,有效地解决珊瑚无性繁殖难以经受台风考验等难题。同时,他们还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53岁的陈宏仍旧奋战在南海第一线。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利用自然修复加人工辅助的方法,在约400亩的南海海域内,建设一个“珊瑚花园”,进而通过“珊瑚花园”带动全民参与,最终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深入保护,实现宏伟的“百万珊瑚计划”——完成百万珊瑚的培育。到那时,南海那些遭到破坏的珊瑚和珊瑚礁区域,将重新成为美丽的“海底花园”。而值得欣慰的是,陈宏表示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所做的事情,十九大以后国家对珊瑚保育工作也十分重视。“百万珊瑚计划”原来设想三年完成,现在极有可能在2018年完成。他表示:“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付出都会有回报。”

  摘自《环球人文地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1版:专版/长三角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法谭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A28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广告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百万珊瑚计划”把南海海底变成美丽花园
第四极
我和霍金的生活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0“百万珊瑚计划”把南海海底变成美丽花园 2018-05-15 2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