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之秀杨瑞生
民国初年杨斯盛虽然已谢世,但是浦东帮建筑施工队伍已发展为数万人。“川沙、上海间,朝发夕至,自上川铁路通车,一小时即达,于是上海成为容纳川沙羡余人口之绝大尾闾。论其量,则数之大,以水、木工人为第一,他业亦颇有相当地位。论其质,则无论以知识、以劳力,凡能自食,或因以起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恃上海。”
更多的高桥人在杨斯盛和王松云、钟惠山、周瑞庭等人影响下,纷纷加入营造业队伍,拜师学技艺,杨瑞生便是其中之一。
杨瑞生1874年出生,高桥杨家栅人。幼年在家读过私塾,14岁时就去上海拜师傅学木匠手艺,他不仅勤学技术,工余时间还自学英文。20岁时他做翻样,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并结识了一批工商界人士,1903年他开办杨瑞记营造厂,上海厂设在斜徐支路永庆里,杭州设分厂。
他先后承建四川北路永乐坊、天平路树德坊、淮海中路乐安坊、瑞金二路锡德坊和陕西北路西摩别墅、太原路台拉别墅、安福路来斯别墅等各类住宅400幢。还承建西方装饰主义风格、技艺要求很高的新光大戏院和中国饭店。淮海路上的巴黎大戏院(淮海电影院)和延安东路四川中路口的会德丰大楼是他承建的西方现代派风格的建筑,以建筑流线型线条和大玻璃门窗显示最新潮流现代感。
谢秉衡1885年生,高桥谢家弄人。幼年家贫,13岁到上海在舅父处学木工,他学技十分刻苦,数年后能独当一面承揽木工生意。学成后,曾在浦东帮的姚新记营造厂当过看工(技术负责人,也称监工),参加外白渡桥、二白渡桥和德律风电话公司大楼建设,掌握了西方的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新技术。他自学的英文能阅读英文版技术书籍,与外国人能流利会话,他与英租界工部局的主管建筑的哈伯等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
1910年,谢秉衡与张裕田、乐俊堂合伙创办裕昌泰营造厂。张裕田是浦东南汇人,其父亲是杨斯盛一代有名的泥水匠,张裕田承袭父业将水木作改为营造厂,曾在南京承建南京劝业会场和钢筋混凝土拱桥,因当地绑匪扬言要绑架他,他只得逃往上海。谢秉衡与张裕田等联手之后,凭借着张裕田以前积累的经济实力。自己的技术和人脉关系,1913年在承接英租界工部局大楼投标中,击败众多竞争对手一举中标,使人刮目相看。
同年,裕昌泰又承建了麦边洋行(后为亚细亚大楼),英商马海洋行设计,楼高7层,建筑面积达11717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时由于混凝土浇灌时必须保持连续性,才能确保现浇构件的强度,谢秉衡在上海首次采用筒形混凝土搅拌机。
不久,他又承建友利银行大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楼高6层,建筑面积达13624平方米,这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的高楼,工字钢材由德国克虏伯钢铁厂供货。面对着这个全新的建筑技术,他凭借着参加过外白渡桥施工的经验,又顺利完成了钢框架大楼的施工。
1921年英商著名的怡和洋行要在外滩盖新楼,由英商思九生洋行设计,楼高6层,建筑面积达15976平方米。根据设计图纸一、二层外立面要砌贴粗凿的长方形天然毛石,每块毛石体积大重量大,他解决了砌贴的技术问题,又成了上海营造业中一个创举。一个华商营造厂一连在上海银行商界龙虎相争的外滩建造起三幢标志性的高楼,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它向世人宣示中国人能建造一流的高楼大厦。
谢秉衡在上海承接的工程项目很多,有杨树浦煤气厂、上海第三第四第五纱厂、蜜蜂绒线厂、怡和啤酒厂、正广和汽水厂、沙利文面包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还有南京邮政局、青岛纱厂。
他不仅是个出色的营造家,更可贵的是他十分注重技术传承。他在担任上海市营造工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时,兼任公会办的通惠子弟学校校长,培养基层施工技术工人,凡是他的营造厂工人读夜校的费用均可报销。
他是发起成立上海市建筑协会的主要人员,这个集设计、施工、材料为一体的行业团体成立后,编辑出版了《建筑月刊》传播建筑行业动态,创办了正基建筑工业补习学校。他乐意于收有志营造业的青年为学生,他的学生号称有108人之多,不少人后来自办营造厂,解放后不少人成为设计院、建筑公司总工程师。
高桥匠人回馈乡里
从高桥走出闯荡上海滩的营造商都继承了浦东帮鼻祖杨斯盛先生的高风亮节,致富感恩热心公益。
高桥镇老街上许多名宅都是高桥营造商致富后在家乡建造的私宅,有的是孝敬父母建造的房屋,有的是为家族建造的祠堂。王松云的树德堂厅堂挂着“树德扬仁”条幅,以树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出资修建了大同路,在界浜老船码头盖了一座供候船人休息的凉棚。界浜上石桥年久失修,木栏杆腐朽,他出资修理改为铁栏杆,还在东街和镇南各修建庙宇一座。
钟惠山虽为高桥首富却仍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平时一身粗布衣裳,但对乡亲的疾苦乐于帮助,一年发放救济米几十石,常年资助办学,被日新小学聘为校董。谢秉衡发迹后,其母和妻子仍清贫自守不愿离开家乡去上海,他特地为她们在谢家弄建一幢三层花园别墅,供老母颐养天年,除外既不造祖宗祠堂,也不盖子女楼房,却独资建造高桥日新小学,校舍规模宏大设施完备。他还为家乡修建胡家桥,新修瞿家宅桥。杨瑞生看到家乡东虬江的跳板小桥不安全,便独资在这里新建大木桥。
近代高桥营造商的成功经历凸显了高桥人善抓时机、刻苦学习、勇于挑战、大胆创造的奋斗精神,也表现了高桥人热爱家乡、致富感恩、回报社会的质朴与情怀。
选自《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