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不去”与“联不上”
整整一天,我一会儿待在指挥部里观看,一会儿跑去“炮楼”里感受,就如同自己下到深海一样,祈祷着“蛟龙”号好好表现,可别出一丁点问题。刘峰总指挥看出我想了解又不愿打扰大家的心态,便主动邀我来到“蛟龙”号“水面显控系统”大屏幕前,指点着不断变化的数据和图表,向我细致而全面地介绍“蛟龙”号的下潜情况。总之一句话,目前一切正常,“蛟龙”号按计划潜到了2500多米的海底在工作,而后沿着“采薇”海山斜坡向上升。搭载的“龙珠”无人潜水器也进行了三次试验,放出去又平安收回了,还拍了视频照片。
时间很快到了15时许,分管潜航联络的唐嘉陵与水下通话:“‘蛟龙蛟龙’,我是‘向九’,请注意时间,按时抛载上浮。”按计划,“蛟龙”号应在15时45分结束工作上浮。
17时30分左右,在海底奋战一天的“蛟龙”号安全上浮了!如同早晨出征时的回放一样――它那红色的头背部悄然露出海面,早已等候的“蛙人”小艇驶过去,力压涌浪,依次挂上龙头缆、主吊缆,由A形架平安地回收到甲板上,安放轨道车移动就位。工作人员立即上前,先用淡水冲洗一下潜器,再细心地帮助打开舱盖,放下小梯子。这时甲板角落的四大桶海水特别引人注目。原来按照国际深潜界的传统,第一次从海底回来的人要接受海水的洗礼。叶聪和傅文韬都是获得深潜英雄称号的老“深潜”了,早就品尝过海水的滋味,唯一的目标就是初次下海的何震。叶聪和傅文韬特意让何震第一个出舱。当他笑着挥手面向大家,兴奋地走下扶梯时,迎面而来的是一桶桶欢乐的海水……
本航次首次下潜圆满成功,中国大洋协会和国家深海基地都相继发来贺电。不过,回顾我国深潜器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今日的成功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中发展起来的。哪怕只是简单的“入水”,当年海试第一潜时,也曾陷入“下不去”与“联不上”的困境。
2009年8月15日清晨,“向阳红09”船载着海试团队和精心打造的“和谐”号深潜器,在三亚锚地南25海里处实施海试第一潜。水面支持系统、担负解挂缆的“蛙人”小分队和各个保障岗位的海试队员们,按照各自的分工和平时的演练,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8时30分,潜航员唐嘉陵、声学所的技术人员张东升先后进舱。
8时55分,主驾驶唐嘉陵熟练地检查完各种设备,一切正常,向指挥部做了报告。随着一声“布放”的口令。机声隆隆,轨道车后移、A架前摆、主吊缆下放并与深潜器对接、起吊、副钩接上、A架向后摆动。眼看A架摆到位,潜水器吊离船体,却突然发现副钩无法脱开,反复操作仍不能脱钩。负责操作的701所工程师余建勋脸上冒汗,面庞更显灰白。潜水器舱内,三名试航人员被吊在空中,迟迟下不了海,满腹狐疑。现场指挥部很快下令“收回潜水器”。A架把深潜器放到轨道车上带回甲板。技术人员迅速检查:发现是在起吊时主缆收得不到位,两只副钩只挂上一只,由于这只副钩受力过大,导致不能解脱。
故障排除,潜水器再次起吊并顺利入水,试航员开始进行水面检查。张东升启动声学系统调试,结果与母船联系不上。通信频道里一片嘈杂,急得主驾驶小唐和声学技术员小张抓耳挠腮,一筹莫展。按照海试规范,水面与水下通信建立不起来,潜水器是不能下潜的。总指挥刘峰不得不再次下令:回收潜水器。当晚,船上的潜水器声学组人员在通讯系统总设计师朱维庆教授的远程指导下,在中科院声学所的全力支持下,连夜故障排查、紧急抢修,终于有了好的结果。
17日,“向阳红09”船奔赴A1海区50米等深线,深潜器将在这里进行50米深第一次下潜。布放入水很顺利,蛙人也已解开龙头缆和拖曳缆,水面检查正常。总指挥刘峰发出“下潜”指令后,意外发生了:压载水箱注水系统启动,直至注满,潜水器仍然浮在水面上,就是不下潜!指挥部里一片茫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刘峰手拿着话筒,一遍遍呼叫着:“和谐、和谐,检查水箱!”“注水正常,已经全部注满。”“使用自身推力器。”“是。”试航员一边应着,一边操作下潜装置,仍然不行!潜水器固执地漂在水面上,就是不下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