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专程前往福建的三明市,参加三明钢铁集团(三钢)成立60周年的庆典。在那里逗留三日,重逢阔别多年的工友,参观世界先进水平的炼钢、轧钢厂,抚今思昔,思绪万千。
1970年12月26日,我从闽北的顺昌县山区农村,进入三明钢铁厂,成为产业工人。
三明是福建中部的工业城市,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浪潮中诞生的。过去工业落后的福建,由此开始了工业发展,钢铁厂就是其中的重点工程。
三明是福建唯一的移民城市,大批来自全省各地和外省的建设者,共同打造了这个工业重镇,其中来自上海的各行业工人和技术人员,即所谓“支内职工”,构成了闽中的一道特殊风景线,当地的各个工厂和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到上海话。三钢的技术骨干来自上海和鞍钢,我的岳父俞康意来自上海的钢铁厂,这次的聚会上,老工人告诉我,俞康意是三钢的“电工王”。数据表明,上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向全国其他省市支援了百万各种技术人才与工人(后来还有大批知青),这在全国各省市绝无仅有,应该是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小帅的电影《青红》就生动地反映了贵州山区三线工厂里的上海人社区。
我在三钢近10年,做过轧钢工、加热工和车间的文书,轧钢厂附近是炼钢厂、炼铁厂、焦化厂,我日夜都在参与和目睹钢铁的炼成。与知青生活相比,工厂工人的日子当然好过得多,工作8小时,固定的工资收入和工作服、澡堂、食堂、医院、俱乐部等等,是农村不可比拟的,虽然体力劳动强度大,但是下班之后很快就恢复了。
在工厂自学的条件也比农村好得多,市里的新华书店能买到新书例如当时在国际上引起关注的上海出版的《新英汉词典》和《英语900句》,厂里的科技资料室可以看到美国的《大众科学》。车间办公室可以看到《参考消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甚至美国电影也上映了,记得电影《车队》就吸引了大批青年工人排队买票。当时我还从外文书店购买了美国共产党的报纸,翻译了一篇国际问题的短文寄给上海的《摘译(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之后,非常高兴,这些都在为以后从事媒体工作做了准备。
在这次庆典上与当年的工友龚柳年相遇,他说起当年我们四个青年曾经合作写了一首长诗《金瀑飞红》,还出版过,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最近一位朋友在旧书网居然买到了这本书:三明钢铁厂工人创作的诗集《金瀑飞红》,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年9月出版,其中大部分是短诗,同名的长诗作者是龚柳年、李建寅、邱继跃和我,此类创作在文学方面不足取,但在我们这些当年的工人,却是人生的一页。书的编后记提到支持和帮助此书写作和出版的孙绍振和刘广义,前者是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后者是上海到三明的支内职工、后来在当地文化局工作,他们都是上海人。
在庆典上遇到当年同车间、同宿舍的刘金宝,他退休前是省劳动模范,当年车间的工友都已退休且多回到老家,能够遇到刘金宝,也是延续的缘分。
四十多年前我在三钢的时候,工厂的钢铁年产量只有十几万吨,工厂的环境恶劣,高炉黑烟滚滚,轧钢的机械化程度低。今天这个工厂已经是全国钢铁二十强之一,年产钢超过千万吨,年收入超过百亿。新的炼铁、炼钢、轧钢都是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工厂的环境绿树成荫、空气质量好,工人多为大学毕业生,各级管理层都是专业技术人员。问起厂领导,现在三钢的技术水平与日韩相比如何,答曰:超过它们。三钢正在东非的肯尼亚筹建一座钢铁厂,更是以前不可想象的。
这次重返旧地,看到留下青春记忆的三钢崭新的风貌,心潮澎湃,乃以短文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