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舞蹈队成立于2000年,现有队员17人,多数都是退休职工。“我们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年已65岁的老队长钟凤娥说:“初创时,条件很艰苦。我们组织队员去五四村、光明村参加拔草劳动,用攒来的钱购置了录音机,制作了舞蹈服,购买了化妆品。附近排演没有场地,队员们迈开双腿,来回走上两三个小时,到四里开外一个排练厅去练舞。有人风趣地说:这倒好,把我们练成了‘铁脚板’,我们跳起舞来更有劲了。”
舞蹈《花篮灯舞》,是曹路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节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舞蹈队继承好的传统,精心演绎这个节目,保持了原来的韵味,演出场场受到热烈欢迎。
年近6旬的队员李爱丽在央企工作时就是文艺骨干,擅长歌舞,十分活跃。她经常从网上学习一些动作和肢体语言,然后传授给其他队员,排练了《牡丹颂》《扇韵》等舞蹈。在参加浦东新区海派秧歌培训班后,她又手把手地教大家跳,使队员们很快掌握了要领,在川沙新镇举办的浦东新区海派秧歌展演中获得了二等奖。
叶琼花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为了不影响排练舞蹈,她带着78岁的父亲和2岁的孙子来到现场,在一旁安顿好后欢快地跳起舞来。陈根妹一次脚踝扭伤,肿了起来,队员们劝她在家休息,她说,舞蹈队是个整体,缺一人怎么行,那跳出来的舞蹈还成形吗?她执意不肯,忍着疼痛坚持来排练。那天去南汇演出,要跳《爱情无间道》《神话》等三个舞,她全占了,回来后脚肿得更厉害了,陈根妹说,没事的,敷一下膏药会好的。
刻苦的练习使舞蹈队艺技迅速提高。2015年,她们带着广场舞《春到最北方》参加上海市的比赛,婀娜多姿的动作,优美的造型,从1500支舞蹈队中脱颖而出,夺得了上海市第一届广场舞比赛优秀台风奖。
谈到练舞带来的好处,队长刘莲说:生命在于运动。原来不少人血压不稳定,有颈椎病,自从参加舞蹈队后,坚持锻练,身体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