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导游导游!”“记者记者记者!”“地质地质地质!”……如此“说三遍”的重要话,源于大伏天里蹿红网络的一则帖子《最容易被晒黑的专业》。有意思的是,争论升级,竟然影响到了录取通知书尚未焐热的准大学生们——“我可以换专业吗?”
什么专业出来的人最容易被晒黑?挑起话题的是安徽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同学们。几天前,他们亮出了今年的暑假作业。全班32名男生、7名女生,每天要在室外工作约8小时,手臂和脚被晒出明显的黑白分界线。一段传至网上的该专业学生“熊猫臂”视频,不仅引来无数点赞,更是迅速登上热搜榜第一。评论里,“不服者”也不少:“摄影专业笑而不语”“体育专业飘过”“土木专业的五加二、白加黑,谁能懂”“地质专业,不服来试”……
意外的是,争论的话锋突然又转向了——“你晒黑的是手臂,我晒黑的是心情。”几乎所有专业都参与进来,诉说着“大学心酸专业哪家强”。法学专业的人留言:“你以为法学院都是风华正茂,以一人之言行护法律之正义,伸庶民之主张。但法学的哥哥姐姐们掉下了痛苦的发丝,留下了无助的泪水。劝人学法,你懂的。”汉语言专业的人说:“你以为汉语言的同学在你们面前给你们普及‘的、地、得’用法的姿势很帅,背地里人家啃《现代汉语词典》的苦又有几人知。”师范专业的人也有苦衷:“你以为我们入职以后放假跟学生同步,享受寒暑假待遇,殊不知我们在校教书如带娃。你敢来吗?”物流专业的人更是一声叹息:“别的专业起码还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加以修饰,物流有什么?放假回家,七大姑八大姨都以为未来我是送快递的。”
如此一股脑地集中晒出各个专业的泪点,还真吓傻了许多下个月就要跨入大学校门的学弟学妹,有人悄悄跟帖询问:“填志愿时没人告诉我啊,现在能换个专业换种心情吗?”而学哥学姐立即给出回答:“逃过了背书最多的医学、法学、会计学,逃过了疯狂刷题的物理学、应用数学,逃过了永远搞不懂的哲学,你万万没想到,其实每个专业都能一掬同情泪。”
事实上,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有学籍管理体制下,转专业之路是比较狭窄的,而且大多还需要入门考试。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转专业的分数门槛是相当苛刻的条件,而这往往会陷入一种悖论:对原专业没兴趣且学得不好的人很难换专业,而对原专业感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反而有资格换专业。要想真正实现学生按兴趣转专业,必须打破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局限性,让高校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实现真正的‘零门槛’转专业。”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则在高校发出录取通知书的第一时间“喊话”,要认识大学培养的评价标准。言下之意,晒“谁比谁晒得黑”只是表象,甚至是浮云,手臂可以晒黑,专业兴趣不能“晒没”。他说,对身处大学的每一位学生的评价,就是学习成绩、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进入大学后更需要明晰自己的学术兴趣或学术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