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书的“家”——书店变着法子换门脸:有作“滨海之眼”者,有文艺范儿足足者,有的怀古,有的卡通,有的作深奥莫测之状,目的一个:等你来!
我更喜欢逛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展览的那几天我至少要去一两次,为什么?
喜欢上海书展,首先因为它特别用心设计在馆里安“家”的:远远地就看见一主两翼、严谨对称的素净混凝土宫殿式建筑,看见那一、二、三渐高渐小的塔楼擎起一根长长的“竹笋”,大了、大了,“书的家”就到了。上台阶、轻抚扶手,那是清水混凝土制的、已经被摩挲得滑溜溜的扶梯:这就是我熟悉的家。家里的大穹顶,一道一道的弯弯儿一直漾开去,打上灯光就成了一道道水湾湾,波光潋滟。“家”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世纪出版集团、北京出版集团、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岳麓书社……全国各地的出版社都来了,虽然这些年文化有些“快餐化”,纸质书也变着法子和“+”接轨,但我还是喜欢那散发着或浓或淡的墨香、或米黄或淡绿的书页,有时拿起一本书一手把住书脊,一手快数书页,听那沙沙生风的“书声”,心中立刻填满了舒服自在:临书做得片刻仙!
“家”的温馨不在门脸儿是否高大上,不在厅堂是否堂皇,而在书:有好书,家便留人。相比那些重门脸儿重装修的店和书,我更喜欢慢慢在书市上游走,没有目的,只看那些对胃口的书中“村姑”:看到了两江总督采进本《姑苏志》,大喜过望,但我抑制住了冲动;又看见了《筹海图编》,看看价格还是没出手......
因为读书、写书是自己的生存方式,于是逛书展就成了每年的必修课,这里可以见到市面上很少见到的书。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快餐式、碎片式“国学”书开始泛滥,少有人潜心体会古人想说啥……
我比较喜欢朱子的话:“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看着看着,我也就是过了天命之年,慢慢地也看出了人家的“罅缝”。于是乐此不疲,我常去书展。
书展闭馆的头天下午,我又去了,看中的书大部分对折。第二天上午又去了,我说“三折也比您运回去强呀,至少省了运费多少还赚了几个子儿不是?”结果,占了便宜的我又多花了数倍的银子,雇了出租车把百余斤的书运回家,原打算买几本结果买了一批。不过,细细品赏,自个儿满足了好长时间:这下有新米了。李鸿章说“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我这钱没了,换来了米,争取将它变成腹中诗书,精神家园就多了个亭子添了爿轩儿,风景也就美了些不是?!
书展,今年当然还要去!
十日谈
我与上海书展
作为一个无锡人,十五届上海书展来了十三次。
责编:郭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