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青
符海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制作技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为响应文化部提倡的“非遗进教材”的号召,“国宝鲁庵印泥”与上海五四中学联手于2012年在校园内设立“鲁庵印泥传习工坊”。鲁庵印泥制作技艺是静安区首个国家级非遗,也是较早走入校园开设拓展课的。每周二下午的拓展课,符海贤都准时来到学校,向同学们讲授印泥的研习制作和印谱的钤拓。今年,为响应上海市文广局的“非遗在社区”项目,鲁庵印泥又携手行健职业学院,作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行健职业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此次联手合作将动员更多的高职大专生投身非遗项目的传承之中。
符海贤谈起自己年少时受父亲符骥良的引领并走上钤拓之路的经历。印坛耆宿符骥良精于书法、篆刻,同时还精于钤拓,是个钤拓高手,亲手钤拓的印谱多达一千余部,可谓又快又好,很少失手。在父亲的指导下,符海贤开始初显身手,协助父亲钤拓印谱,父亲对他的评价是,心灵手巧。父亲去世后,他花了近十年时间整理父亲遗留下来的资料,潜心研习钤拓技艺。
2015年,在上海文史研究馆邀请下,符海贤完成了六十部《中国历代文荟印集选编》,此印谱收录的作品有钱君匋、符骥良、高式熊、韩天衡、吴承斌等名家,可谓群星荟萃,阵容强大。这六十部精拓的文荟印谱,被文史馆用作高层次的文化交流。篆刻与书画相比,有个特征,即书画创作是一次性过程,而篆刻创作是二次性过程。书画家一挥而就,欣赏的成品就是笔下的纸。篆刻家刻完一方章后,欣赏的对象并非刀下之石,而是钤在纸上的印花。印拓的效果是篆刻创作的终极目标。钤印技巧的好坏,对作品产生直接影响。符海贤长期协助父亲工作,几十年下来,深谙钤拓技艺的个中三昧,对他来说,既有家庭熏陶的情结,亦有文化情怀的担当,孜孜不倦至今。讲到拓边款心得,他言:“早十秒不行,晚十秒也不行”。此语前人所未道,由他一语道出,盖非长年沉浸其中,恐不能体会此中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