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惠增
我与篆刻家程新六老先生相识于上海静安区工人文化宫,从相识到相知已有十多个春秋了。他以书法篆刻名世,是我所敬仰的老前辈。他今年86岁了,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谈吐高雅,个性诙谐。有一次他和我掰手腕,我比他小11岁,竟不是他对手;其他几位中青年也试着与他较劲,结果一个个败下阵来。他何以有如此大的手劲?盖因他数十年来“刀耕不辍”所致。
刻印虽被认为“雕虫小技”,但方寸之间变化多端,气象万千。故虽以篆刻名世必精通书法,尤其文字;又见闻广博,包罗宏富,胸襟开阔,目光远大,自然为人也风雅脱俗,达到“天人合一”之崇高境界。书法篆刻能养身,从事书法篆刻的人,一般多高寿。因为书法篆刻需要深厚的学养、良好的内功、平静的心态和多年的积累。篆刻艺术需要深厚的书法基础,但擅长书法的却不一定都善篆刻。从某种意义上讲,篆刻较之书法局限更大,因此难度更高。程新六篆刻,耽于研习王福厂(1880-1960)、陈巨来(1905-1984)一路。除了取法秦汉玺印外,并取材于碑碣、砖瓦、泉石上的古文字、图案。而在奏刀过程中,又特别注意笔意的表达。近几年来,他的作品更臻于浑朴自然,章法严谨而灵活,笔势厚重而灵动,终于自成面貌。上海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篆刻家刘一闻先生评论他的篆刻作品说:“基本功扎实,路子正。”难怪他的篆刻作品多次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静安报》等刊登。
说到“养生”话题,他说一种美好的心态,比十贴良药更好地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又说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经常保持心胸坦然,心情愉快,就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了。近五六年来,他经历了牙齿全部脱落、脑梗、白内障手术等,但现在依旧身体硬朗,刀耕不辍。就这五年多就刻印千余方,他怎样把养生和刻印结合得这么好呢?
其实他一不吃什么补品,也不专门做操锻炼,一切饮食起居都顺其自然,不给自己过度疲劳。有时感到疲倦时,他马上休息或卧床静养,停止一切活动,甚至吃饭也可延迟。说到“秘诀”,一,莫生气;二,驱烦恼;三,休怀恨。四,莫忧愁;五,常有礼。六,多行善。
一,莫生气 他记住两句话:人欲我生气,我偏不气。人不欲我生气,我莫须气。
二,驱烦恼 有烦恼时,他就读书、刻印。他说:“让知识的海洋,埋葬我的烦恼。”
三,休怀恨 因怀仇记恨伤身,故切莫怀恨伤心。
四,莫忧愁 忧愁是一朵黑云,笼罩着人的心头。快乐即健康,忧愁即疾病。因此身处逆境时,要豁达乐观,避免忧愁。
五,常有礼 “对不起”、“谢谢”、“麻烦了”等礼貌用语常挂在嘴边。把“家有常礼,家无常理”作为格言。此八字是建立和谐家庭之法宝。
六,多行善 古人说:“莫为善小而不为,莫为恶小而为之”。
程新六的善表现在多方面,常为人乐道有三点:
一是在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执教书法篆刻,长期坚持在基层为社区教育服务。他执教长达十四年,学生中不乏已加入上海书协和中国书协的例子。
二是他时常免费为有需要的朋友、居民、作家、书画家篆刻印章,书写对联等。
三是他作为居住静安寺街道长达70余年的“老土地”,对静安寺附近道路、交通、邮局、医院、银行、商店、机关、单位了如指掌。几十年来热心为人指路,免除别人焦虑、烦恼,其中故事多多。他把指路作为他的晚年人生乐事之一。他说道:这个社会只要有更多的人都愿意帮助别人,才是最美好的。好事可以从小事做起。积小善为大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日做善事,夜无恶梦;家给人足,福寿绵长。
朋友,您若在静安寺附近邂逅程新六老先生,请不忘向他行一个注目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