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上海目前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已经超过25万人,并以每年1万的速度在增长。对于失智老人的家人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看着原本熟悉的人渐行渐远,直至面目全非。国外一些国家,对于失智照护有着丰富经验和成绩,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为老人撰写个人传记
位于德国马格德堡的维塔纳斯失智老人护理中心,住着120多位失智老人。这家养老院把回忆疗法发挥到极致。
从硬件设计上,这家养老院充分考虑了人性化、个性化的需求。为了给老人营造家的感觉,每间房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老人入住前,工作人员会去老人的家中测量房间,和老人一同决定带哪些家具来,这就意味着,养老院里家具、花草的布置都和老人自己家中的很接近。有位老人最喜欢家里的小狗,他的门口就挂着一只绒毛玩具小狗,这样,老人每次回去时就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了。
每位老人在入院时,院方都会通过家属,获得老人的过往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大量信息。通过这些,护理人员再能制订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院方负责人介绍:“比如有一位老太太,她过去是教德语和数学的。她来我们这儿的时候总是吵着想回家,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到她的记忆停留在18岁的学习时期,就让她做数学题、听写等,然后她每天都会做这些,后来她呆在这里感觉就像在家一样了。”
在整个养老院,老人们按照不同的照护方式被安排在不同的区域。二楼,是专门运用 “个人传记”心理疗法护理的区域,一共住着33位老人。这种心理疗法由德国的埃文·伯姆教授提出,在他看来,失智老人希望自己仍然是有用的,需要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自信。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为每位老人撰写一份独特的个人传记。
这里不是医院,而是家
荷兰的失智天堂村位于里瓦斯,这里共有180名住户,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失智老人。这里没有高墙护栏,整个环境被设计成完全开放的空间。老人的家属随时可以造访。
尊重和平等,是这个社区在护理老人时,最注重的理念。在他们看来,只有让老人相信自己与正常人无异,他们的病症才能得到缓解。
“我们穿着自己的衣服,因为是住在这里的老人邀请我们来的。如果我们穿白色的统一工作服,会让他们联想到医院。这里不是医院,而是他们的家,所以我们会适应他们的习惯。”工作人员说。
这里失智老人护理专区的每个楼层都分为两个单元,每个单元里住着8位老人,老人们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并共享客厅,供休息、用餐。这种单元式安排,既保持了环境的安静,又能让老人找到归属感,同时也方便了护理人员照看每一位老人。正因为如此,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很多失智老人和正常老人几乎没什么分别,这也许就是护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给老人足够的安全感
对于暴躁型的失智老人,该怎样特殊护理?丹麦的玛丽养老院,以护理重度失智老人见长。在这家养老院的90位老人中,有17%为暴躁型失智老人。由于丹麦法律规定不能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即便是暴躁型失智老人,也不能把他们一锁了之。那么,如何来保证他们的安全?
养老院在设计上花了一番心思。大门开关,设置在老人注意不到的地方,而老人活动区域内另一扇活动的大门,被巧妙地装饰起来,老人即使经过也不会走出这扇门。
这些精心的设计,都是在不违背老人意愿的前提下,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友善的环境。而失去安全感,正是很多失智老人之所以会暴躁不安的原因。
为了安抚他们急躁易怒的情绪,玛丽养老院的护理人员还运用了不少道具,比如毛绒玩具。研究表明,失智老人比较容易感知到动物或玩偶。寻常的下午茶时光,护理人员也会使用一些小“伎俩”,举杯、干杯、喝咖啡,护理员的每一个动作,老人都会模仿后再做一遍。虽然是一些小举动,却是帮助老人尽量融入集体,恢复正常的生活。
目前看来,这种精心细致的护理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靠药物来控制情绪的失智老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用药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黄庆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