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还有30天,办展工作进入实战期,你可知各项工作推进如何?从今天开始,本报记者将走入进口博览会的办展一线,从展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始,采访一线人员,体验一线工作,探访虹桥商务区如何提升核心区的城市面貌,上海海关为展品进境开通的绿色通道,确保“进得来、出得去、行得畅”的交通方案施行情况,看看志愿者们将以怎样面貌迎接进口博览会……面对进口博览会这一全球性盛事,上海的保障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力求以全新面貌、开放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国庆长假七天,你哪几天加班?”“天天都上班。”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地,随着展会开幕倒计时进入30天,节日期间的国家会展中心不但没有空空荡荡,反而越发人来人往,车流不断。四色导览标识基本完成安装,人流车流进馆动线优化,综合部门变身“啄木鸟”给业务部门挑刺……全员在岗的国家会展中心里,进口博览会成为唯一关键词。
优化标识导览
“良心推荐!国庆假期,人少不堵还便宜的好去处——单位。”长假期间,朋友圈里疯转的段子在国家会展中心的办公室里却失灵了。随着进口博览会进入临战实战阶段,这里满是紧张气氛。
“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现场。”指了指脚上的运动鞋,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运营中心高级经理李晶晶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要走1.5万步到2万步。因为整个展馆置换及新增的落地、吊挂、贴墙等各种标志标牌总数达到近6000个点位,每个点位是否安装到位,标识是否准确,都需要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审核。
“前期还有不少展会在这里举办,所以之前部分点位不方便安装标识标牌,趁着国庆期间,要全部安装完毕。”上午10点,李晶晶站在东登陆厅的下方,看着工人们安装朱红色的灯箱立柱。“这个牌子错了,往左边指应该是‘距离办公楼C座300米’,快点更换正确标识。”早已对馆内各个方位烂熟于心的他一眼就看出了错误。
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和会展综合体,如何让第一次到来的客商不走冤枉路,以最短路径抵达目的场馆?去年下半年,国家会展中心就对馆内标识系统进行重新梳理和规划,聘请专业公司全面优化升级展馆标识导览系统。“首先是增加色彩辨识度,将国家会展中心的四片叶子用红、蓝、黄、绿来划分。这样即使客商难辨东南西北,也能快速说出自己的所在位置。此外,我们还给馆内的几十条道路命名,分为外环、中环、内环,并在入馆处着重突出登录厅的指引,标出场馆之间或道路之间的大致距离。”
一边安装一边自查,为了确保所有标识准确无误,李晶晶和他的同事每天一有时间,就会在展馆内“荡马路”。“我们尽量把自己当做第一次到展馆的人,走到哪儿看到哪儿,目前90%以上标识我都看过一遍了。”他告诉记者,白天工作太忙,通常他们都是利用夜间时间来检查。因为任务重、时间紧,李晶晶和他的同事每天8点多上班,10点多下班,早已没了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概念。
演练复盘调整
10月4日,进口博览局和国家会展中心举行首场全要素合成演练,开幕式当天的各项流程一一“走场”,其中就包括持证车辆进入国家会展中心区域、通过车检,最后停车完毕的流程,嘉宾在国展中心行车路线的合理安排,各类参展人员的安检流程等。演练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演练后调整改进,安保部的工作同样紧锣密鼓。
“我们日常的安保岗位是500多个,展会高峰期会达到1300人左右,但在进口博览会期间,为保证大客流下的平稳有序,可能会配置更多的安保力量。”国家会展中心安保部高级经理叶小舟告诉记者,各个环节的衔接和磨合,是安保部在倒计时30天后的工作重点。
“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当天的流线安排,人、车怎么进来,从哪里进,在哪里停,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什么位置引导嘉宾进入论坛区,各个环节如何衔接流畅,是我们近阶段的工作重点,要经过多次演练和修正,达到‘无缝衔接’。”他说,每一次的演练过程都会拍摄下来,以便复盘。
除了人员安排,此次进口博览会还将引入最新设备,太赫兹安检仪。记者了解到,太赫兹安检仪可以轻易穿透塑料、衣物、纸盒,识别出藏在包裹、信件和衣服里的枪支、毒品、炸药等危险品。而且,太赫兹波因其光子能量小,对人体的辐射能量比X光小100万倍,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性伤害。目前在轨交2号线徐泾东站,有一台太赫兹安检仪试用了半年多,它比传统安检门体积大了不少,市民从安检通道穿行而过的一瞬间,一旁电子显示屏上的透视图已显现出来。
安保部高级文员陈炳森则负责办理人员证件,从今年9月初开始,他收集、汇总、核对、办理了近3000名工作人员的证件,还有两三百张车证,每天晚上都要审核到10点。“要在进口博览会核心区布展,每位工作人员都要办理证件,登记的信息必须准确无误。为了提高办证效率,在提交信息前,我都要再审核一遍。”他告诉记者,因为白天还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要处理,这些考验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只能放在晚上。“加班是常态,9月份我的加班时长是172.5小时。”
“啄木鸟”来挑刺
走进国家会展中心的党委办公室,高级经理曾春艳和她的同事正在埋头工作。作为行政部门,从上周开始,他们牵头启动“啄木鸟”行动,给业务部门“挑刺”。
“距离进口博览会开幕还有30天,为了提高筹备水平,我们启动了‘啄木鸟’行动,要做到硬件设施排查、软件保障检测、安全保障保卫、演练准备跟进,通过实地查看、每日专报等方式,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她告诉记者,“啄木鸟们”利用碎片时间发现问题后,会拍照举证,然后发进微信群。例如10号门穿行马路没有人行道斑马线,人流车流混乱,部分馆内墙体修补后出现明显色差,不够美观,场馆内很多通道没有明显的洗手间指引标识,WiFi标识牌也较少等问题,都是大家这周找出来的。光找出问题还不够,关键在于解决问题。为此,党委办公室每天都会把群里的图文整理成工作专报,当天下班前交给领导批示,并发送到所有部门,尽快落实解决。
从早上8时到晚上22时,甚至更早更晚,国庆期间的国家会展中心忙碌依旧。中午12时,食堂里排起长队,晚上22时,办公室里灯火通明。而这样的工作状态不仅是在这个国庆,甚至早在去年春节时就已经开始了。曾春艳告诉记者。
国家会展中心位于青浦,对于很多家住浦东、宝山、闵行的工作人员来说,每天的工作时间已经超过12小时,再在路上花上三四小时回家很疲累。因此,在进口博览会筹办期间,自掏腰包在附近租房的人不在少数,“两点一线”成为他们的写照。也有上班路特别曲折的,党办工作的孙修明每天都要倒5条地铁线,从5号线、1号线、4号线换到10号线、2号线,单程就要2小时。
在这支85后、90后为主力的团队中,为了进口博览会的筹办而推迟婚期的年轻人也不少,安保部的陈炳森就是一个。“我女朋友在福建工作,原本我们计划去年底结婚,但因工作太忙,一拖再拖,最终决定把婚期放在进口博览会结束后。”这位29岁的小伙子告诉记者,进博会时间紧、任务重,忙起来没有白天黑夜,女友飞到上海的那几天,他也依旧早出晚归上班,没时间陪伴她,虽然很内疚但并不后悔。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