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军界瞭望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0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80岁的“喀秋莎”曾饱含“中国元素”
常立军
与《喀秋莎》歌曲有关的早期女性插画
曲作者布兰捷尔
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
苏联女兵常被称为“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今年,由俄罗斯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填词、著名作曲家布兰捷尔谱曲的苏联歌曲《喀秋莎》整整80岁了。作为全世界最著名、最流行的俄语歌曲,其实还有好多故事不为人们所知。

  并非一蹴而就

  伊萨科夫斯基是在1938年初开始写《喀秋莎》的,只写了前八行就停下了,因为他没想明白这个艺术形象——少女喀秋莎走上峭岸后,会开始唱什么。4月底,他到莫斯科《真理报》编辑部办事,偶遇作曲家布兰捷尔,后者问他是否有值得谱曲的诗歌,伊萨科夫斯基据实相告,并应后者请求将《喀秋莎》的前半部分默写下来。到了夏天,两人又见面了,布兰捷尔告诉他,歌谱已经写完,效果不错,但需要配齐歌词。伊萨科夫斯基痛快地答应了,不过因为太忙,很快便把写歌词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8月份,伊萨科夫斯基又去雅尔塔出差一个月,填词的事更顾不上了。谁知,急得火上房的布兰捷尔专门跑到雅尔塔找他,表示莫斯科成立了国家爵士乐团,最近要办音乐会,《喀秋莎》已列入节目单,填词工作刻不容缓。布兰捷尔强调自己必须在两天内拿到完整歌词。伊萨科夫斯基的习惯是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创作,可面对这笔急如星火的“文债”,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干。他拼命摈弃杂念,埋头构思,总算如约把歌词交给了布兰捷尔。

  因为既没有留清稿,也没有留草稿,伊萨科夫斯基记不住到底交了五稿还是七稿,但对其中最满意的一稿,他用笔做了记号,让作曲家定夺。后来发现,布兰捷尔“心有灵犀一点通”,选中的歌词正是自己推荐的那款,也是今天最为流行的版本。顺便强调一下,在伊萨科夫斯基提交的版本中,末尾是写喀秋莎离开了陡峭的河岸,“带走了歌声”,这个版本曾进行了演唱表演,但后来因故改掉了。

  张鼓峰的炮声

  早在伊萨科夫斯基初写《喀秋莎》时,法西斯势力就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战争阴云已萦绕在苏联周边地区。特别是他在续写歌词时,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本侵略者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武装挑衅,苏军组织反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张鼓峰事件,又因为苏军反击的起点是张鼓峰下的哈桑湖,因此苏联档案又把此战称为“哈桑湖战役”。

  尽管张鼓峰之战仅持续十天,而且双方投入兵力规模也只达到师级规模,但因胜负关乎双方战略利益,两军都倾尽全力,就连正全力保卫武汉的中国抗日军民也对张鼓峰前线高度关注。当时,苏联《真理报》《红星报》乃至莫斯科电台每天都密集发布战事进展和英雄事迹,像苏联边防军人马哈林中尉高喊“为了祖国,前进!”,带领战士投入白刃战,被日军刺穿胸膛;苏军第118团政委马什利亚科中校高举红旗,率先冲上高地,在敌人多次反扑下,这面打穿了好几个洞的红旗依然飘扬;更有大批女性医护人员在战役高潮阶段赶往前线,她们不顾日军射向野战医院的炮弹,首先想着救治乃至掩护伤员,有多人身负重伤,被战友称赞为“普通似常人,真情像亲人”。

  为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苏军付出巨大代价,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妻离子散,但苏军将士置生死于不顾、将儿女情长抛身后,英勇战斗、浴血杀敌,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数女性在家国大义面前,强饮相思苦酒、无私支援前线,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典型。作为创作诗人,伊萨科夫斯基深受感动,灵感大发,于是把将士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主题,后方亲人们对将士们的无限思念、殷切期盼和默默奉献与支持,通过喀秋莎这个角色,以夏天陡峭的岸边、轻薄的晨雾为背景,以自己擅长的浪漫主义基调,融会贯通地注入到《喀秋莎》这首抒情歌曲里。可以说,中苏边境上的隆隆炮声,为伊萨科夫斯基提供了灵感和文思,成就了《喀秋莎》这首名曲。

  跨越国门,走向世界

  1938年11月27日,《喀秋莎》首次在莫斯科联盟之家唱响,首唱是苏联著名的女独唱演员瓦连京娜·巴季谢娃,歌中对离家在外的情郎的思念,明快简捷的节奏,朴实流畅的旋律,触动了听众心中最柔软的部位。巴季谢娃第一次演唱后,观众们三次要求再唱一次,然后一遍又一遍!

  演出结束后,《喀秋莎》迅速流传,鲁斯兰诺娃、维诺格拉多夫、克拉索维茨卡娅等著名歌唱家相继演绎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喀秋莎》在苏联各地传唱,连节日聚餐和家庭聚会都要唱这首歌助兴,而且很快跨越国门,走向世界。二战期间,法国和意大利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把《喀秋莎》当成自己的战歌,1944年罗马解放后,意大利游击队英雄唱着《喀秋莎》来到梵蒂冈,接受罗马教廷的祝福,据说当时至少80%的意大利人知道《喀秋莎》这首歌。而远在美国的黑人,也把吟唱《喀秋莎》为自己“充电”。有意思的是,《喀秋莎》在战后的日本也很受欢迎,东京有一家同名咖啡馆,每晚至少播放一遍这首歌。

  无疑,在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伊萨科夫斯基的《喀秋莎》帮助人们艰难活下来,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温存与慰藉,巩固了战士们对战争必胜的信心,甚至连敌人也有意无意地哼唱着这首歌,可见一首旋律优美的的歌曲有多么大的感染力!目前,《喀秋莎》的民间创作改编和续写作品超过100首,其中的主人公既有女战士,有焦灼等待士兵回家的女友,也有前线上的护士。常立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新民印象/目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80岁的“喀秋莎”曾饱含“中国元素”
“阿拉伯的劳伦斯”愧对阿拉伯
越南裔少将出掌驻日美国陆军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A2180岁的“喀秋莎”曾饱含“中国元素” 2018-10-08 2 2018年10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