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发章,居住在秦巴山区深处的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黝黑粗糙的皮肤上布满了皱纹,49岁的他看起来像60多岁。
用秦发章自己的话讲,他是“运气最差的人”,2岁患上小儿麻痹症,因为家里穷,没钱治病,结果落下了终身残疾。
“有句话叫‘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学艺谋生是我的第一选择。”秦发章告诉记者。
14岁那年,秦发章拜师学习给牛看病,然后学编竹篾,后来到建筑工地看管材料,先后随工地去过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地。身患残疾,身高仅一米五左右。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男人,年少离家,经历了多少艰辛和困难。
2008年,秦发章高兴地怀揣着辛苦攒下的8万块钱回到小田村。但是,到家一看,他心情顿时沉重起来。
“爹妈那时吃饭都成问题。我拿打工挣的钱把父母以前借的粮债、钱债一次性还清,还买了1000斤粮食回家。”他说。
秦发章接着一琢磨,这点钱不经用啊,光买粮也不行啊,还是要靠自己的地来长粮食。说干就干,他先把山坡上自家的7亩田地整理出来,还把附近的3亩多撂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身体不好,那就笨鸟先飞。为了赶上农活的进度,我每天公鸡打第一声鸣就起床,比任何人出门都早;坡陡路不平,我就坐在山坡上溜着走;背不起满背篼粮食,我就背半背篼、多跑两趟。”
“我坚信一个道理:土地是不会欺负人的!脱贫靠双手,做人靠自强!”就这样,秦发章慢慢地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从开始有点余粮到现在“三座铁仓都装满了”。
2014年国家精准扶贫项目启动后,秦发章家被确定为贫困户,政府帮他易地搬迁建新房,资金大头由国家出,自己仅需出资5000元。
5000元对秦发章来说仍是一笔巨款。为了筹钱,他去采野生菌、掰竹笋。“我每天凌晨4点钟就出门往深山老林走。没过多久,我真把5000块钱筹齐了。”他回忆说。好政策不仅让秦发章住进了新房,还为他解决了产业发展难题。他使用财政提供的产业周转金1万元和县里产业到户发展资金6000元,种植川乌、银杏、玉米和土豆;又通过借牛还牛的扶贫模式,养了7头黄牛;还养了9头肥猪。
“‘脱真贫,真脱贫’,既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自己真干。”2016年,秦发章一举脱贫摘帽。2017年,秦发章以勤劳的脚步朝着小康迈进,年收入超过10万元。
现在,过上了好日子的秦发章,信心十足要找对象,但他并不急,成就一桩好的婚事,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据新华社成都10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