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旨在明确房颤流行病学特征的大型临床研究公布了最新结果,在上海地区的首批被调查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为2.68%,60岁以上者房颤的发病率为4.18%,年龄大于80岁者,房颤发病率达9.8%。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病患者、甲亢患者来说,会比常人更容易患上房颤,且发病年龄也会提前。此外,高血压也和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约半数房颤患者都患有高血压。抽烟、长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和房颤的发生有关。
房颤患者中风风险高5倍
房颤带给人最初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发作时会感到心慌、胸闷、头晕疲乏,影响正常生活。它的危害还不仅仅在于心脏,房颤会大大增加血栓和中风的发生几率。与普通人相比,房颤患者患卒中的风险会高出5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因房颤所引发的脑中风后果往往更为严重,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
吃保心丸只治标
要想预防房颤的发生,常规体检是及时发现心脏异常最重要的途径。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一般都能确诊是否患有房颤。另外,房颤发作时千万不要以为忍一忍就会过去,或者只要吃点保心丸、丹参片之类的药物就没有大碍。随着病情的进展,有部分房颤患者会对胸闷心慌等症状逐渐产生耐受,自我感觉症状好像减轻了,就疏于治疗。事实上,恰恰相反,可能是房颤从阵发期转变为慢性期的过渡表现,一旦真正进入慢性期,就更容易出现中风偏瘫、心脏功能减退等严重并发症。
手术消融要及时
对于房颤治疗,不少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都觉得能吃药就吃药。事实上,药物治疗虽然能控制症状,却无法根治。目前,国际上已经把导管消融列为阵发性房颤的主推疗法。导管消融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它的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病所处的阶段。房颤一旦发展为慢性,再加上各种并发症的影响,消融手术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近日,相关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介绍了新型的Rotor消融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消融术式,而且能有效避免过度消融及其带来的并发症风险,开启了慢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新时代”。
刘 旭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10月20日上午8:30,由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举办的房颤疾病患教活动将在胸科医院(上海市徐汇区淮海西路241号)5号楼13层多媒体教室举行,由刘旭教授及领衔的心内科专家团,将为市民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欢迎有需要参加的市民可以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