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遗失的美好
董纯蕾
  董纯蕾

  “我是来找以前的教室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开放第一天,双鬓早已斑白、目光却如少年人一般清澈的徐先生,在排着长龙等候入场的人群中,最是特别。这栋被上海人誉为“小故宫”的精美老房子,对这位同济中学六六届毕业生而言,是昔日的学校,是青春的记忆。“黑板在这,我坐这,寝室在这……”最新一集本报“十分上海”短片,记录了这让人动容的一幕,很多人跟着老徐红了眼眶。

  我想,这是幸福的共情。纵使岁月留不住,美好的回忆却因历史建筑的留存而有了具象的承载,何其幸运!这栋华美的建筑,历经82载风吹雨打,仍然身姿挺拔、气质端庄,是上海唯一现存的“涂彩中国古典梁柱式”大楼建筑群。如此知名的市级历史保护文物,在这个好时代拥有了修复的幸运。和这些建筑结缘的人们,于是拥有了留存记忆载体的幸福。在全球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日子里,这幸运和幸福,殊为不易。历史的美好,不曾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失。

  然而,这样的幸运,终究还是凤毛麟角。今年初曾被本报整版报道的浦东新区18座建造于民国时期、保存较好的早期水泥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中绝大多数,并未列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文保名录,在本报报道时便处于无人日常维护状态,最近又少了一座。经得起岁月洗礼,却经不起人的无情。一夜工夫,拆个精光,九十余年历史荡然无存。

  提及历史建筑保护,我们常津津乐道于一个故事。因为一个老奶奶对家宅的不舍,开发商和建设团队修改建造方案,不仅保留了这间老房子,而且让它成为新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一抹亮色。其实,我们已经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确切细节,甚至不清楚它的发生年代和地点了,我们可以确定的只有对这般美好故事的向往。据说,那座九十多岁的早期水泥桥消失之后,原址会成为一所中学的校园。如果它能留下,原本可以成为摩登校园中的一道历史风景线。可惜,只是如果。

  如果说岁月是最好的选择,时光是最好的见证,那么,建筑便是所有这一切美好的承载。只是,还有多少美好,终将成为遗失的美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专题
   第A13版:专题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新民旅游
   第A28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ZF01版:中缝2-23
虹口推进“四责协同”机制建设
流动夜吧
遗失的美好
上理工师生换乘遇难题 公交103路加站调走向
芷江菜场辟共享休闲区域方便百姓
警方发布上海国际10公里精英赛交通管制通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8遗失的美好 2018-10-16 2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