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比看,CPI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6%,影响CPI上涨约0.69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2%,影响CPI上涨约1.78个百分点。在食品中,鲜菜、鲜果和鸡蛋价格分别上涨14.6%、10.2%和6.2%,三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55个百分点;牛肉、羊肉和禽肉价格分别上涨3.8%、11.1%和4.4%,三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2.4%,降幅继续收窄,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
在非食品中,居住价格上涨2.6%,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教育服务和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3.1%和2.7%,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42个百分点;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1.2%和23.5%,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40个百分点。另据测算,在9月份2.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2.0个百分点。
今年下半年以来,CPI持续运行在“2%时代”,市场对通胀担忧之声再起。不过,分析认为,年内通胀仍会保持温和态势。“通胀卷土重来的担忧没有充分的依据。”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分析称,在国内需求稳中趋缓、狭义货币M1增速持续走低以及PPI下半年可能有所回落的背景下,未来CPI缺乏显著反弹的动力。
事实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此前在8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也提到,CPI有条件保持温和上涨趋势,价格不会出现明显上涨。但也需要关注社会预期,包括上游产品价格可能带来的传导压力。总的来看,CPI全年还是能够保持在合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