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川沙老街古韵浓
郭树清
  郭树清

  从市区乘坐申川专线车,穿越杨浦大桥,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便可到达浦东川沙古镇。

  走进巷口,踏着光滑、古老的青石板,向老街深处走去,犹如走进悠悠的历史长廊。一排排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静静地矗立着,触目皆是做工精细,图案清晰,栩栩如生的石雕、砖雕和木雕,以及透着古意的祠堂、书院、牌坊、庙宇、宗谱,还有那古老的门罩、天井、房梁、漏窗……都仿佛在告诉这曾经的历史沧桑,古镇的精美与韵致尽在不言之中。

  古镇内河浜纵横交错,水面上碧波荡漾,两旁的堤岸上绿树成荫,岸边贴水而建的亭台、连廊曲曲折折,有凌波的感觉。特别是星罗棋布的桥梁似乎在默默地穿越着老街的前世今生,成为古镇的另一亮色。古镇老街两旁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皆镶嵌在古色古香的水巷民居之中,整条街面的商铺和木板楼房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旧时的老字号店招和原貌。

  登上古老的城墙,这里茂林修竹,古木参天,却依然焕发着葱茏的风姿,显现当年的恢宏和威严。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朝廷从里人乔镗、王潭之请,兴筑川沙城。九月始筑,十一月竣工。城周围四里,高二丈八尺,阔三丈有余。门四,堞楼如之,东门名镇海,西门名太平,南门名迎瑞,北门名拱极,月城四,雉堞三百七十二垛,炮台十二座,吊桥四,濠阔一十二丈,深一丈五尺。如今,历经461年沧桑岁月,仅存城厢镇小学东南遗址城墙一角。古城墙上魁星阁高高耸立,飞檐翘角,无言叙说着川沙人崇文重教的儒雅风尚。还有烽火台、古炮、诗碑等遗迹,气度不凡,典雅凝重,散发着中华民族的古典审美情状。

  古城墙不远处的“内史第”黄炎培故居仍保存完好。现在“内史第”可谓大名鼎鼎,曾经在中国近现代一些叱咤风云的历史名人在此生活过。“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占地面积34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系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1832—1873)祖上建于清道光年间。这座有着170余年历史的宅第英才辈出:其中包括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1878年诞生于此宅第三进院内。宋耀如与倪桂珍夫妇携子女于1890年至1904年在此生活了10余年,宋氏姐弟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因此宋庆龄和宋美龄直至晚年,她们的讲话还带有浓郁甜润的浦东乡音。有人为内史第宋庆龄诞生地题联:“春秋十度凭飞去,乡音一口认归来。”

  据称,宋庆龄在1893年诞生于“内史第”第一进西侧沿街的房内,著名的翻译家傅雷曾租住于此。

  有人说,古建筑、古文化、古树名木、乡贤达人无疑是一座城市的乡魂,川沙古镇有那么多的历史承载,不正是这座城市的魂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都市小区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天下艺家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人物 /新民环球
   第ZF01版:中缝2-23
起舞行歌最得神
话说“性灵”
书法
川沙老街古韵浓
七律二首
走近环城圆路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川沙老街古韵浓 2018-10-18 2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