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关注新闻,会发觉近些年有两个字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反转。
这个月,先是网友称遭孩子“霸座”,大人买一等座,却给孩子买二等。剧情很快反转:坐错后当场纠正并道歉,无“霸”可言,而且全家都是一等座,分开买票纯属编造。后有网友爆料,人贩子在商场公然抢婴儿,仅被行政拘留5天,警方“认错人”的调查结果太草率。警方详细回应,事件反转定性:确实认错了人,不是人贩子。
不喜欢“反转”这个词,因为它意味着“站队”,预设新闻事件或当事人非黑即白,习惯性地贴标签,支持其中一方。就像孩子看剧,最爱问“谁是坏人”,可世上哪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许多人物的生存状态,许多故事的发展脉络,都在黑白之间——复杂的真相,往往也在灰色地带。仅靠微博微信上的三言两语,怎么说得清?
“反转”这么多,不是因为剧情比以前复杂,而是因为新闻生产的方式正在被颠覆。
一个合格的记者,本应采访当事各方,并向其他知情人士或公开资料求证。新闻旋涡中的人物,受情绪和视角的影响,会不自觉做出夸张、失度的判断。记者一旦缺乏独立思考和冷静辨别,只听一家之言,很容易跑偏。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反转”背后,有相同的操作套路:先听甲说,带一波流量;再找乙、丙、丁……孤立的信息源轮番登场,各方自辩充满矛盾冲突,剧情一再反转。
本该多角度深入报道的事件,被拆成多个“反转”版本相继出炉,真相支离破碎。流量的高峰接二连三,媒体的公信力却一损再损。本应主动求证、多方调查,却变成了各方表演的传声筒;本应努力追求真相,却甘心臣服于流量。
写新闻的,一般分两类:A.抢热点、吸眼球,只求更高流量;B.不偏听、重调查,秉持专业精神,努力接近真相。看新闻的,也分两类,A.爱站队贴标签,急着给事件定性,挤破头去坐“舆论过山车”;B.不轻信,努力保持冷静,站在狂欢人群外判断真伪,等待真相。
我们该选A还是B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