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宋庆龄的上海往事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上琼英 国之瑰宝
——宋庆龄的上海往事
张琯治 沈海平 黄宝妹 宫洁菁 王建明 朱可常 倪以信 朱玖琳 周和康 卢荣艳 李家炽 李晓建
■ 喜迎上海解放
■ 1951年宋庆龄将获得的“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10万卢布捐赠给中国福利会
■ 宋庆龄与纺织女工一起午餐
▶ 1981年6月4日宋庆龄国葬仪式
■ 宋庆龄在上海孙中山故居书房整理地图
  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她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在上海出生长大,在上海书写了人生的精彩华章,最后安眠在上海。上海独特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塑造了宋庆龄的崇高品质。今年为宋庆龄诞辰125周年,让我们通过几位亲历、亲见、亲闻者的回忆缅怀宋庆龄,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人民的伟大女儿。

  “孙夫人的秧歌队”喜迎上海解放

  张琯治 口述 沈海平 整理

  我1949年春节前后考入宋庆龄创办的儿童剧团,亲历了在她领导下迎接上海解放的过程,十分自豪。

  我们那期培训班共有16名学员,除了学习表演、音乐舞蹈、舞台常识外,还学习解放战争局势。

  1949年3月12日,剧团中共地下党支部诞生,由张石流、游惠海、潘志昌组成。这一天,童话木偶剧《快活的日子》在剧团排演室公演,免费,观众全是附近的贫苦儿童。此后又送戏到各中小学校。这部木偶戏通过动物形象阐述“团结起来打豺狼,迎接美好的日子”这个主题,深受学生喜爱。宋庆龄得知十分高兴,写信鼓励我们。这封信似催人奋进的叮嘱,更是一团烈火,在我们心中燃烧。

  4月,儿童剧团地下党支部在团员中建立了“铁木尔团”即地下少先队,组织我们到工厂、学校传授来自解放区的秧歌舞和革命歌曲。宋庆龄指示要确保小演员的安全。同时,在老靶子路(今武进路)找到一幢空房子,安排我们白天隐蔽在那里排练。晚上大家分头回到横浜路桥剧团的地下室里,挂上厚实窗帘,用她派人送来的缝纫机和滚动油印机,赶制上街扭秧歌的服装和红旗,油印标语和宣传品。

  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清晨,宋庆龄派了一辆大卡车把我们接到位于安福路的上海影剧界集合点。我们34名少男少女边游行,边打着腰鼓,扭秧歌、打莲湘。市民们挤满街头,驻足观看,鼓掌喝彩。多年后,当时在上海市军管会任职的于伶回忆说,“我随军进入上海,看到的第一支欢迎队伍就是孙夫人的秧歌队”。

  宋副主席和纺织女工共用午餐

  黄宝妹 口述 宫洁菁 王建明 整理

  1958年10月的一天,厂里突然叫我接待宋庆龄副主席,她要到我们厂视察。宋庆龄很热情,一走出汽车就和我握手:“宝妹啊,我今天来看你的电影哎。”我说:“哦哟,没什么没什么。”我们陪她到车间参观,看了以后,她说:“真了不起,你们织出来的布、纺出来的纱供给全国人民,你们很辛苦!” 

  之后她又来到我的车间,见我们不能坐,不停地走,问我每天8个小时走多少路。她说:“真是很感动人的,祖国的建设都要靠你们!”我听后很激动。

  中午,她不肯单独吃饭,一定要和工人们一起。她吃的菜和我们的一模一样,每人一客,几个菜几个人一起吃。她给我夹菜,还给我舀汤。她是人大副委员长,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我感觉很亲热,很感动。

  吃完饭,厂里安排我陪她看电影《黄宝妹》,我演自己的。她一边看一边说:“哦哟,你们这个电影拍出来真不容易,又会当工人,又会做演员,开心!”

  临别时,宋庆龄向大家讲话,她说:“在厂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看到了工人们在世界纺织史上创造的奇迹。你们不但是生产能手,又是文化的主人,你们是诗人,是演员,这样的工人在世界上还很少见,我们的工人就有这样的气概。”

  她关心工人,到工厂来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把上面的精神带下来,将群众的意见反映上去。这样的领导干部是我们的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这样的精神,我现在也没有忘记。

  国际和平奖金与职工宿舍

  朱可常 口述 沈海平 整理

  1951年9月18日,宋庆龄在中南海怀仁堂接受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10万卢布,当即在奖金支票背面批示:“此款赠中国福利会作妇儿福利事业用”。

  当年属于巨款的10万卢布究竟发挥了何等作用?坐落在徐家汇商圈的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就是以此笔捐款建造的。奖金的另一去处鲜为人知,它同样用于福利——为缓解职工住房困难而建造了一幢6层楼宿舍。

  1978年12月,宋庆龄从北京回沪后,邀请中福会班子成员于小年夜到她家吃饭。事前,我召集班子成员商量届时向宋主席说些什么。当时的上海,住房十分困难,很多大龄男女因为无房而无法结婚。中福会职工住房也是一个巨大难题,一家三代挤住在一小间蜗居实属常见。

  1956年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迁至徐家汇新建大楼后,10万卢布奖金还有不足30万元人民币余款。大家合计,动用此款建造职工宿舍,由我口头先请示。

  1979年1月26日晚,一行8人来到宋庆龄家。我开门见山请示用奖金建造职工宿舍。哪料到宋庆龄立即答应,说可以,尽快打个报告来,我批一下。

  这是宋庆龄生前最后一次回上海。正是此次便宴上,她为中福会职工办了一件天大的好事。这也是中福会有史以来自己造的第一幢职工宿舍楼,共6层,总计30户,解决了一批业务骨干住房难题。那时,保健院的主任级医生大多数一家4口挤住在10平方小屋。

  一笔国际和平奖金,宋庆龄共派了两个用途,解决的都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急需。我由衷敬佩宋庆龄,赞叹她的伟大。

  无人能比的二姑

  倪以信 口述 朱玖琳 整理

  我父亲倪吉士是倪家三兄弟中的老大,所以二姑宋庆龄同我们家的联系相对多一些。但据我所知她不光关心我们家。我姑妈倪吉贞原来做过小学老师,退下来后与社会脱节,感觉比较孤单。姑妈英文很好,二姑曾经想请她到北京去做她的英文秘书,但是姑妈不愿意离开上海去北京,谢绝了。

  动荡年月,二姑同我们家的往来并不多,但她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到我们家的人都很正派,积极向上。她曾在给我们家的信中说“知道你们在上海比较安定”,“知道你们从来没有做过不好的事情”。我们家生活比较困难,二姑知道后,曾多次派秘书送东西接济我们,包括衣服和钱。

  我听母亲说,二姑曾写信告诉我父亲,得知她姐姐在美国去世,她很伤心。父亲还直率地问过她为何不参加孙中山的纪念活动,她说因为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失态,作为领导人,这是不合适的。

  1968年,我即将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主动要求去东北工作。在东北的十年间,我曾数度应邀到北京二姑家作客。二姑很忙,她的生活很朴素,我们曾一起打康乐球作为锻炼活动。早饭和晚饭大家在自己屋里吃,午饭我一般是同她在一楼客厅一起吃。1976年我结婚时,二姑特意送我一对红色缎面绣花枕头以示祝贺,我至今仍珍藏着。

  我和二姑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但她是我的榜样。我深感她是一个非常刚强、非常有原则的人;她坚持独立思考,有鲜明的是非观念,正义感和同情心极强。我的二姑无人能比。

  首长说:“让我一个人静静默念孙先生”

  周和康 口述 卢荣艳 整理

  我总共在首长身边工作了26年。首长生前满怀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崇敬和深厚感情,精心保存他的遗物,关注上海孙中山故居的建设。

  195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日。首长此前多次前往孙中山故居,重新布置陈设,尽量保持孙中山在世时的样子。她还在淮海中路寓所整理出一批她珍藏30多年的孙中山文物史料,让我寄到北京孙中山诞辰90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这批文物被归还后,首长叮嘱我将其送往孙中山故居陈列珍藏。 

  1958年5月,首长将一把指挥刀连同盒子交给我,说:“请将这把孙中山先生在1922年北伐时任大元帅使用过的指挥刀,送往故居陈列展出,就放在餐厅壁炉架,右侧长茶几的正中位置,这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珍贵文物。”

  首长每次从北京返回上海后,都要到故居去视察工作。她曾交给我一份她的中英文生平简历和一份孙中山故居的讲解词,让我按此向宾客介绍她的情况。

  记忆中,每年在上海孙中山故居举行的孙中山诞辰、逝世等纪念活动,首长即便在上海也不经常参加。她以自己的方式来悼念孙先生。在淮海中路家中,首长在卧室正中挂上她和孙中山在东京结婚的合影,花瓶里插着各色鲜花。她将双层窗帘紧紧拉上,灯光微弱,气氛宁静,首长一身素服,面朝北方,端坐在单人沙发椅上,陷入沉思,数十年如一日。这张单人沙发椅是从孙中山故居搬过来的,首长阅读、休息时专用,始终放在朝北方向。她曾经对我们说:“每逢孙先生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活动,我是不愿意去参加的,因为想起孙中山先生在世的情景,会使我触景生情,十分悲痛,还是让我一个人静静默念孙先生,这样最好。”

  宋庆龄同志魂归故土

  李家炽 口述 李晓建 整理

  1981年3月23日,正在北京开会的我奉命去见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冯文彬同志。他说:“今天找你谈话目的有二,第一是告诉你宋主席的病情,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因此要求上海市委作好一切准备,医疗过程中如有需要,要尽一切可能提供援助。第二,万一发生不幸,我们要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宋庆龄本人意愿是安葬在上海宋氏墓地,她父母的身边。假如宋主席不幸过世,中央将为她隆重举行国葬,即第一天过世,第二天准备,三四五天是北京市民群众去公祭,第六天北京开追悼会,第七天到上海直接安葬,这个时间谁都不能改变。上海方面从今天开始就要把墓地准备好。万一宋主席发生意外,上海必须保证可以按时落葬。”

  第二天一早我就乘飞机回上海汇报。市委书记陈国栋立刻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传达中央指示精神。

  从那时开始,宋庆龄国葬各项准备工作在秘密安排下展开。为此,我多次往来于北京与上海之间。

  5月14日晚,宋庆龄病危。晚上,我跟随高登榜来到人民大会堂,具体商量安葬方案。方案制定好已经快12点了,高登榜连夜让中央办公厅转报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胡耀邦,胡耀邦批示同意。

  第二天一早我便回上海汇报。市委书记陈国栋主持召开上海市委常委会,要求各部门负责人按照中央决定抓紧准备,不能出一点纰漏。

  中央治丧工作小组曾经通知我要求上海准备棺葬,并且要使用落葬机安葬。上海民政局专门进行了各种棺葬落葬演习。后来,中央认为还是应该尊重宋庆龄遗愿,骨灰安葬。

  29日晚,宋庆龄警卫秘书杜述周给我打来电话告知:“首长已于29日晚20点18分过世。” 

  6月4日,宋庆龄骨灰在邓颖超等护送下乘专机移送上海安葬。9时50分,庄严隆重的宋庆龄国葬典礼在万国公墓举行,至10时04分结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共享进博会
   第A03版:共享进博会
   第A04版:共享进博会
   第A05版:共享进博会
   第A06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A07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广告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22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上海味道
海上琼英 国之瑰宝
新民晚报记忆/星期天夜光杯A22海上琼英 国之瑰宝 2018-11-11 2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