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9日,未解压股票质押市值共计4.54万亿,占总市值的8.98%、占A股流通市值的12.45%。行业中质押比例相对较高的是医药、纺服、房地产等;板块中,质押比例较高的是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涉及股票质押的个股数量很多,但其风险集中于尾部,也就是“顶格质押”的公司:296家第一大股东质押比例达99%和430家大股东质押比例达95%的上市公司。
与上季度末的数据比较来看,质押的量虽未增加,但也并没有显著减少。而随着股市的振荡,据国泰君安的数据测算,截至2018年11月9日,有16.2%的股票跌破平仓线,其中传媒、机械、电子、医药、基础化工等行业目前已经跌破平仓线的市值相对较大。由此可见,质押的风险还未有效缓解。
回顾目前的各个方案,在政府出手纾困之后,使质押风险的当事方有了三个主体:大股东、政府、金融机构,每个主体的角色、意愿、能力,都会影响质押风险缓释的进展。
从大股东的角度来看,获得资金援助的工具有两种,债权或者股权。通过债务重组、债券转移、债期展期等方式缓解流动性压力,是股东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而通过股权收购、股权转移,则容易触及公司控制权等切身利益,因而执行此种方式的股东意愿会较弱。而与股东意愿相反,股权纾困在操作复杂程度和落实速度上有着时间优势,在短期内更容易见到成效,而债权处理起来立项申报等等程序耗时更长,成效缓慢。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监管层以维护市场稳定为己任,是乐见其成,从政策引导和细则落实方面都在为纾困保驾护航。而地方政府出于当地经济、税收的角度,参与纾困的意愿是最强的。从深圳市政府发出第一声要成立“纾困资金”,到各地市政府跟随发布规划,都能看出地方政府的诚意。但是地方政府出资参与纾困大幅受限于自身的财力,毕竟不是每个地方政府都如北上广深一样财力雄厚。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则要分不同的机构来看。券商在质押风险中首当其冲,其参与意愿最强,但在股市萎靡、自身盈利大受影响、且质押风险共担的背景下,在纾困上能提供的资金有限,更多的是从展期、暂不平仓等操作方面缓解形势;保险公司虽然资金实力雄厚,但其资产端一向更偏好固收类,对权益类投资,参与质押风险化解的主管意愿并不强烈;银行则囿于监管形势和风险控制,对除了信用工具之外的纾困模式参与积极性也不高;而基金信托等机构,以盈利为目的设立,在纾困过程中往往只愿锦上添花,而鲜有雪中送炭之举。整体来看,金融机构参与股票质押风险的意愿还未得到激发。
目前的政策立足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以切断或减弱股价下跌的负反馈循环,然而政策传导和市场主体意愿的激活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市场和投资者都要保持耐心和信心。
长江证券 陆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