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嘉定环保手工艺品达人们的故事
~~~——嘉定环保手工艺品达人们的故事
~~~——嘉定环保手工艺品达人们的故事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化泥更护百花开
——嘉定环保手工艺品达人们的故事
刘必华 步寒
■ 黄文浩正用废木料制作安亭古桥兴安桥
■ 毛红梅教姐妹们用废枝残叶制图
■ 沈小凤正对作品做最后的修剪
  文/图 刘必华 步寒

  嘉定区安亭镇的30个社区里,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倡导废物利用,传播低碳理念,通过艺术构思,用灵巧的双手将各种废旧物品精心制作成一件件栩栩如生、充满动感和生命力的手工艺品。

  他家像个艺术馆

  红梅社区芙蓉新村黄文浩的家,好像一座微型艺术馆,铁皮做的军舰、竹签做的黄鹤楼、树根做的龙虾、枯枝做的孔雀、海螺做的烟灰缸、芦苇做的老虎……每一件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都饱含着黄老伯对生活的热爱。

  今年79岁的黄文浩,年轻时就曾用废旧铜皮,制作过一艘与自己在海军服役时一模一样的护卫舰模型,方向盘可旋转、门窗可打开,就连“大炮”都能360度转向……退休后,他有了更多时间“捣鼓”喜欢的手工艺品制作。出门走在路上,他会习惯性地寻觅废弃物品,废木料、包装带、水果篮、硬板纸、坚果壳、旧铅丝、废竹片、破瓦块等,都是他的上好材料。

  将废品捡回家后,黄老伯要对它们进行一番洗、锯、砍、刨、刷。爱干净的老伴没少抱怨:“老头子像个捡破烂的,家里更像加工场。”可看到这些废品“变脸”后成为一件件精美漂亮的手工艺品,老伴也变成了支持者。她不仅主动打下手,还出谋划策当起“内参”。黄老伯用的工具也全是代替品,菜刀代斧子、剪刀代钳子、硬币代圆规。除了锯条是买来的,其他全是“零头搭角”拼凑来的。

  近年来,黄老伯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分享手工制作的乐趣。他还代表社区,参加市、区、镇举办的各类科普创作和手工达人比赛。2015年,黄文浩被上海科学技术协会评为“科学生活大使”称号。2017年,他用废塑料瓶等制作的宇宙空间站,获上海市“科普在社区 科普进家庭”模型制作比赛老年组一等奖。

  黄老伯的足迹遍布家乡各个角落,他把质朴的人文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融入到作品中。位于震川中学的“弥陀桥”,是嘉定的“第一桥”,据推断建造于三国时期。为了展现拱形石板桥的原貌,黄老伯和老伴“挖空心思”,最后采用废弃的同色地板石料拼接而成,形态古朴逼真。黄老伯制作的微型黄鹤楼,全部用串烧烤的牙签搭建,走廊、大厅、墙壁还采用了镂空法,作品精致漂亮,别具一格。

  废枝残叶留芬芳

  在家住迎春社区名城苑的毛红梅眼里,随地掉落的废枝残叶都是宝贝货。18年来,她用这些废弃物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手工艺画。

  毛阿姨的家里,挂满了用废枝残叶等制作的手工艺画,内容涉及人物、山水、植物、花鸟鱼虫……

  18年前,毛阿姨在国外的商店里看到过几本用废树叶制作的手工艺画画册,从此她喜欢上了手工画。回国后,她试着捡来一些废枝残叶,参照画册中的说明和图案临摹。经过不断摸索实践,毛阿姨的手工制作技法越来越娴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选材上,除了废枝残叶,她还大胆将废弃的花草藤蔓及蔬菜叶子等融入作品中,使品种搭配多样化,画面更丰富。

  每次出门买菜或锻炼,毛阿姨总是习惯随手捡一把废枝残叶回家。“经常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还有人神秘兮兮地问我,是不是这些东西可以做中药秘方。”毛阿姨笑着说。毛阿姨的家里,摆放着一堆堆用塑料袋包装的枯枝残叶,每个品种单独分类,乍一看确实像中药材。毛阿姨说:“这些‘老古董’,都是我10年前捡来的。”

  毛阿姨捡回家的废枝残叶要经过筛选、修剪、晾晒、平整等多道工序才能使用,对一些含水量足的花苞、草根、蔬菜叶,需反复多次脱水晾晒,以防生蛆发霉。制作手工画时,毛阿姨用的工具只是一把剪刀、一把镊子、一根牙签和一瓶胶水,先根据不同材质或用手撕、或用剪刀剪成所需的拼料,并在每个拼料背后粘上少许胶水,待画面修改确定后再最后固定,一幅画就此完成。

  毛阿姨的画风朴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身在其中的感觉。电视上、报刊上、旅游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她获取创作的源泉。毛阿姨的画只送不卖,亲戚或朋友家里挂的画,都是经她“精雕细琢”赠送的。

  随着名声越来越响,来向毛阿姨“取经”的姐妹们越来越多。为此居委会成立了“名城苑花叶留芳手工创意坊”,请毛阿姨教大家用废弃物制作手工艺画。如今,队伍不断壮大。她们在毛阿姨的带领下,一起捡废料,一起搞创作,成了小区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

  八十岁始学制花

  提起昌吉东路社区米兰公寓的“花婆婆”沈小凤和她的手工艺活儿,居民们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沈阿婆86岁了,但她制作的手工艺品依然“弹眼落睛”。

  沈阿婆的卧室布置典雅,充满童趣,橱柜里、桌子上、沙发上、窗下摆满了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用纸做的儿童服饰、蛋壳做的不倒翁、白泥做的蚕宝宝、糖果纸做的风铃、碎布做的蝴蝶、红包袋折的小纸扇、电线绕的树枝、泡沫做的向日葵以及丝袜做的各色花儿,琳琅满目,创意独特。

  俗话说60岁学吹打,沈阿婆“出道”晚,到了80岁才在一次居委会举办的手工课堂中,学起了花卉制作。由于年纪大,沈阿婆总比别人慢半拍,可她不气馁,终于熟练掌握了花卉的制作技巧。后来,沈阿婆还通过手机上网、看视频,又自学了剪折纸、画画和泥塑制作。

  沈阿婆从小对花情有独钟,她制作的花从不照搬别人,她将自己的灵感融入到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美。她将水果外面的泡沫套稍作修剪,制作出的花儿立体感强,既简单又美观。沈阿婆的剪折纸和泥塑作品构思巧妙,新颖出奇,她用白泥制作的天鹅、蚕宝宝、蜻蜓、青蛙等小动物生动可爱,色彩丰富。

  沈阿婆还认年轻社工王叶夏为“干女儿”,几乎每天都要与她讨论和交流作品创作中的“细枝末节”。“沈阿婆真了不起,她小时候虽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但自从学会了手机上网和打字,现在与我们交流起来可新潮了,句句都是当下的流行语。她还把自己的作品,通过手机小软件做成了一幅幅镜框画,配上音乐,发给亲朋好友和邻居。”王叶夏说。

  沈阿婆为人热情,关注公益,积极参加小区各项活动,大力宣传变废为宝的重要意义。她每年将废旧物品制作的大量手工艺品无偿捐给了居委会,用于装扮小区或对外交流。

  沈阿婆说:“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手工艺品,不仅节约成本,利于环保,还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变废为宝成达人

  在安亭镇,像黄文浩、毛红梅、沈小凤这样的民间手工达人还有许多,虽然他们的“工龄”长短不一,技法大相径庭,但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通过这项爱好,充实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同时用行动积极倡导废物利用,传播低碳理念,更好地美化家庭和社会环境。

  近年来,以“变废为宝”为主题的手工制作课堂在社区遍地开花,手工课堂种类繁多,如废纸制作、废毛线制作、废果壳制作、废塑瓶制作、废树叶制作、环保酵素制作……不仅吸引了老年人、中青年,甚至还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现场夫妇档、老少档同做环保手工场景随处可见。

  那天,我们采访黄文浩老伯时,他的女儿正好带着2岁的孙子回来。看到黄老伯正在制作安亭的古桥——兴安桥,小家伙急忙拿来奶奶的手机,镜头对准黄老伯说:“太公,我要为您拍一张照。”俏皮可爱样,令人忍俊不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8年终盘点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09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广告/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广告
   第A20版:家装专版
   第A21版:金色池塘
   第A2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A23版:家装专版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二维码扫描关注
谚语
化泥更护百花开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A21化泥更护百花开 2018-12-29 2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