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周家渡干休所的老兵们关心下一代成长、帮困助学的事迹,在当地已传为美谈。19年来,老兵们坚持开展忘年交帮困助学的活动,累计捐款60余万元,先后资助30多名家庭贫困的孩子读书。
建立忘年交帮困助学小队
早在1996年,干休所老兵们建立了“夕照红宣传队”,经常开展红色传统教育,老兵们与上南中学的一些困难学生结对帮困。
1999年,在老兵们的倡议下,干休所成立了“忘年交帮困助学”领导小组,决定将帮困助学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干休所和周家渡街道党工委、妇联联手,研究确定帮困助学对象。经过调查摸底和分析,筛选出困难家庭的学生开展助学活动。
1999年8月,在干休所的“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上,第一批“忘年交帮困助学”雏鹰小队正式成立。16名老兵与第一批14名忘年交小队成员结对签订协议。从此,孩子们多了一个家,老兵们多了一群牵挂的孩子。
今生难忘周奶奶
84岁的周文是一位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后成了周家渡干休所的一位老兵。
1999年8月的一天,周文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一则需要帮困助学的消息,安徽无为县一位名叫吴海萍(化名)的女孩,考上了一所公安大学,因为父母身患重病,家里陷入贫困,只能靠外公外婆生活的她面临失学的困境。
周文决定帮助这位困难学生。她马上与相关人员取得了联系,然后赶到报社进行结对签约,每年资助吴海萍2000元学费直至大学毕业。平时,周奶奶还通过写信、电话等方式关心小吴,鼓励她“安心用功读书,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
“敬爱的周奶奶,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温暖的大手,帮我这个山村姑娘圆了梦,更教会我如何做人。”小吴终于读完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交警总队工作。她第一次穿上崭新的警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周奶奶,她特地来到周家渡干休所,向一直对她关怀备至的周奶奶敬了一个军礼,拥抱道谢。小吴如今在松江交警大队工作,直到现在还与周奶奶保持着联系。
在资助小吴的同时,周文又把另外3名孩子作为资助对象。她不仅资助孩子们的学费,平时还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和衣物、牛奶、鸡蛋等,逢年过节还邀请孩子们到自己家里做客,亲自为他们张罗一桌丰盛的饭菜。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至关重要。老兵们不光捐资助学,更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激励学生。
第二批忘年交小队负责人、军休干部戴家世和曹惠芳经常与孩子们交流谈心,对于个别比较内向的孩子更是不厌其烦地沟通教育。三年前盛夏的一天,一名叫雯雯的女孩因为与家长发生矛盾而离家出走。戴家世和曹惠芳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赶到雯雯家里,一边给家长做思想工作,同时打电话联系雯雯。可雯雯的手机停机了,老戴意识到小女孩手机可能没钱了,于是给雯雯的手机号充了100元钱。手机通了,那一头传来了女孩的哭声:“我在外面,我不愿意回家。爷爷奶奶你们不要管我了。”
在戴家世和曹惠芳接连打了二三十个电话之后,雯雯终于说出了自己所在同学家的地址。当时,雯雯离家出走已经五天了。老兵们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找到雯雯说的地方,但却扑了个空。再次与她联系,她又报了一个地址,按地址寻过去还是不对。老兵们反复找了4个小区,都没有结果。
高温下奔波了两个多小时,老兵们没有放弃,他们轮流和女孩打电话,不断地用温暖的话语逐渐抚平她心灵的创伤。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女孩终于走出了同学家,来到了老兵们的身边……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结对的第一批“忘年交”雏鹰小队的14名学生,到2012年已全部完成大学(专)学业,并分别走上了公安、银行、医院、部队等工作岗位。2008年结对的第二批“忘年交”自强小队的13名学生,目前有8人进入大专院校深造。
2018年6月15日,第三批“忘年交”圆梦小队建立,老兵们将对清流中学的15名学生实施帮困助学。
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