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并称为“上海文化”三大内容。“海派”一词,虽发源于沈从文对鸳鸯蝴蝶派小说偏言情、抒情而不如“京派”文学“大气”之意,但是上海文艺工作者——无论是海派京剧宗师周信芳、海派书画大师程十发等开山宗师级艺术家,还是如今活跃在上海文艺界的王汝刚、李守白、朱俭等舞台艺术、视觉艺术名家,都把自己活成“海派文化”的模样——大气、大义。如今,在上海,赞一人“海派”亦即赞他大气、大义。
以“海派”为底色的文艺活动,有着上海人独有的文化底蕴。不妨把迎春的时间用来“探春”,到新开馆的海派艺术馆去探个究竟,看个明白,玩个开心。抑或到中国大戏院去听听上海土地上孕育出来的独脚戏,此番由毛猛达、沈荣海带来的《石库门的笑声》,虽是第四季,依然有“回魂噱”。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