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季,“长江第一鲜”总会勾起食客的味蕾,刀鱼黄金般的身价也总成为热议的话题。不过今年起,长江刀鱼将告别餐桌——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称,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并表示未来上述资源的利用,根据资源状况另行规定。
禁捕后,得到“休养生息”的刀鱼还能再游回大众视线吗?
刀鱼之困
刀鱼每年2至3月份由海入江,逆流而上,在淡水中产卵。捕捞江刀最佳季节为清明节前后,素有“清明节前骨如酥,清明节后骨如铁”之说,它也与河豚、鲥鱼并称“长江三鲜”。刀鱼有洄游和不洄游两种生态型,“蜗居”在淡水湖泊的刀鱼被称为湖刀、受多种因素影响,到近海便不再洄游或被捕捞的,称为海刀,而洄游到江中产卵的刀鱼,就是此次禁捕的“主人公”:江刀。
长江刀鱼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断崖式骤降,这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70年代年总产量约为3900吨。到了2017年仅有60余吨,日均单船产量只有1.5公斤。渔汛缩短到只有三五天,捕上来的刀鱼也越来越小。”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院长唐议教授介绍。
是什么让刀鱼成为“稀缺品”?“刀鱼活动范围很大,而现在长江很多支流都被堤坝阻隔。以往刀鱼喜爱的湿地如今也变成了码头。”该校鱼类研究室主任唐文乔教授解释道,“刀鱼嗅觉很灵敏,会靠嗅觉找到相对固定的地方产卵,而水质变差后,它们找不到了。”除了物理环境和水质,不科学的捕捞恶化了刀鱼的生存环境,造成种群衰退。
涵养长江
由于工程建设、水质污染、挖泥挖沙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长江渔业资源已经全面告急。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大家鱼”的资源量也急剧下降,其中尤以青鱼为甚。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四大家鱼”早期资源量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90%以上。近年来,长江渔业资源年均捕捞产量不足10万吨,仅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
“没有天然的水流刺激,‘四大家鱼’很难性成熟。多地也尝试了水文调剂,但效果欠佳。不过好在它们的人工繁殖都很成功。”唐文乔说。
长江的生态危机也引起了关注和重视——2002年起,农业部开始在长江中下游试行为期三个月的春季禁渔。2003年,长江禁渔期制度全面实施,共涉及长江流域10个省(区、市),8100多公里江段。在为期3个月的禁渔期间对凤鲚、刀鲚实行专项捕捞许可管理。2015年12月,农业部发布通告调整长江流域禁渔期制度,扩大了禁渔范围,同时延长禁渔时间至4个月。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使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基本遏制。
一场保护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库的“攻坚战”,正有序推进……
狂欢过后
“今年是刀鱼捕捞的最后一年。”这个说法已经持续了很久,前几年的刀鱼捕捞,也都像“最后的狂欢”。现在,终于变成了现实。
早在2002年,国家对长江刀鱼实行了专项管理,根据资源和生产情况限额发放专项捕捞许可证。此后,许可证发放数量逐年压缩。去年,上海实际发放刀鲚(捕捞)证115张,低于发放上限。在唐议看来,国家对刀鱼渔业管理的政策趋向是如一的,这次的禁捕令并不是突然之举,而是以往政策的延续。
上海市农委水产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05年开始,就将崇明地区的渔民纳入城镇保障,为其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渔村所属乡镇,也对渔民再就业开展岗位培训,并予以优先用工。“我们很注重对渔民的政策引导,让渔民从心理上尽早接受。”
本月11日,农业农村部发文指出,要积极稳妥引导退捕渔民转岗就业创业,有效保障就业困难渔民基本生计,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小康。
2017年以来,市农委水产办对上海185艘长江渔船、1262个渔户情况开展摸底调查,研究拟定了长江渔船全面退捕并减船拆解的政策实施路线。目前,已有169条渔船签约拆解,预计到2月底拆解工作结束。“大部分渔民都有心理准备,也很支持我们的工作。”负责人表示,“渔民也看到效益越来越低了。”
长江禁捕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套组合拳!近年来,市农委水产办以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违规渔具为执法重点,联合海警、海事、长航公安、航道管理局等部门,保持长江执法的高压严管态势。去年组织开展了三次大规模长江口水上联合执法行动,为此次全面禁渔奠定了基础。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起,市农委水产办会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退捕后的管控工作,落实长江禁渔期的渔政管理措施,持续加强对破坏水域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整治。本月水产办就会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同时在长江口、近海等水域设立39个资源监测点,持续做好长江口水域鳗苗、刀鱼、凤尾鱼、冬蟹等重要渔业资源的监测工作。
等你回归
“物理环境恐怕很难改变了。堤坝的修筑也有防汛的需要。但至少减少污水排放,这应该不难。”唐文乔说。
据介绍,刀鱼的繁殖期最少为两年,以三年居多。在唐文乔看来,光从捕捞角度判断,至少需要经过三代,刀鱼数量或许可以有所恢复,也就是至少五六年。
“2019年开始停止发放刀鲚专项捕捞许可证,并不是说永久关闭长江刀鲚渔业。”唐议告诉记者,“根据我们的资源评估模型估算,全面停止刀鲚捕捞后,如果管理奏效,可能在5年或8-10年后,刀鲚资源能够恢复到可以重新利用的水平。”因此,目前痛下决心停止发放专项捕捞许可证,正是为了刀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同为“长江三鲜”之一的河豚,如今已实现人工养殖,那人工养殖刀鱼前景如何?唐文乔介绍,目前上海已能够成功繁殖,但规模不大,成本也居高不下。“味道不是很好,也不是很肥美。养殖难点在于饵料和水的更换,刀鱼洄游要经历从海水到淡水的过程。”唐文乔说,“人工养殖的目的无外乎食用和放流。就食用而言,目前几乎没有效益。而从放流角度,刀鱼很娇气,一更换水体成活率极低。”
该校食品学院水产品保藏与加工工程系主任陈舜胜教授也表示,刀鱼在觅食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食物,而人工养殖无法给它提供这些营养,它的运动量也会减少,变得和大黄鱼一样只长肉。“无法洄游会导致刀鱼生活条件和食性的改变,最终肉质也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