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匈牙利对中国开放了签证政策,许多中国商户纷纷前往匈牙利淘金。1991年,20岁出头的北京人滕维杰,便跟随父亲到布达佩斯创业。从摆摊零售,到办报,再到开办匈中文化交流协会,近30年人生起起落落,他在当地华人圈开辟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人物名片
滕维杰
匈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匈牙利钻石传媒董事长
匈牙利《新导报》总编辑
1 初到布达佩斯市场练摊
滕维杰的父亲是中医,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闯东欧”大潮,他去了匈牙利,自办中医诊所,很快就在当地立足,日子也越过越好,还购置了房产。1991年,在父亲的极力要求下,刚拿到成人高考大专学历的滕维杰带着女朋友(后来成了他的妻子)耿洁,也去了匈牙利。但滕维杰不愿受父亲的“大伞”庇护,并没有在诊所帮忙。
“我是从匈牙利最底层打着滚过来的。”初到布达佩斯时,由于很多轻工产品紧缺,那里正是从事百货零售业的天堂。有个露天的“四虎市场”,是中东欧中国商品集散地,也是第一批去匈牙利淘金的中国人的聚集地。1992年,滕维杰就在这里开始练摊。
每天,他起早贪黑,把塑料布往地上一铺,服装鞋帽、日用品、发卡、避孕套、健身球、茶叶……“什么都卖。”单说那钢丝发夹,一上午就能售出好几盘,在中国卖1角钱,在布达佩斯能卖到1元(人民币)。为了抢夺位置不错的摊位,滕维杰也时常与当地人发生冲突。
后来几年,市场渐渐饱和,经商得看季节、看行情上货,不然会有积压。但滕维杰并不在行。
1995年,有人力劝滕维杰和耿洁告别摊位,开公司、发货。他们花了近半年时间一起找商店、装修、上货。等开业了,对方却自己开起了夫妻老婆店,逼得滕维杰和耿洁退出合作,重返市场练摊。然而此时货和摊都不在了,从头做起谈何容易?
2 从推销电脑配件到学习编报
耿洁懂匈牙利语,就去当翻译、给别人看店。滕维杰则摆弄着早前从市场上买回的二手电脑。他钻研出一些组装、维修技术,于是就在中文报纸上打广告,帮华人修装电脑。也因此,“机会”第二次找上门来。
1997年,北京的中关村刚刚开始火爆。两个来自中关村的人到匈牙利准备再创业。他们和滕维杰商量合作开展电脑配件生意。
又是大半年时间,滕维杰和挺着大肚子的耿洁,每天开车拉着显示器在布达佩斯的小型电脑零售店挨家挨户地推销。到了圣诞节前,陆续有几个集装箱的电脑显示器到货,销售情况不错。
当夫妻俩憧憬着来年大干的时候,那两个合作伙伴找滕维杰谈话,说是利润低、没干头,公司准备解散,因为有存货,也没法分红。那之前,滕维杰每月的工资还不够基本的生活开销,当年练摊运货的面包车也无偿贡献出来,只盼着公司利润丰厚了能有大笔分红,解决家用兼还债。没想到,这场拼搏又成了水中花。
1998年初,当地华商纷纷脱离 “练摊”,转而开店或做批发。滕维杰结识了几家中文报社,帮他们组装、修理电脑。
此时,一位侨领请滕维杰为自己的几十家连锁店做电脑化管理。进公司后,老板才告诉滕维杰,他注册了一份中文报纸,但苦于无人制作,希望滕维杰接下这活。“我没干过媒体,但为了生存,我还是决定试试。”滕维杰说。
当时在匈牙利侨界,已有五六份中文报纸,但几乎都是采取原始的出报流程,从排版到输出没有完全电子化。
没有老师带教,滕维杰用两周时间自学了排版知识和技能,还研究了如何用当时简陋的电脑软硬件完成排版。当时Windows系统都是英语或匈牙利语的版本。好不容易装了中文软件输入了汉字,一插入图片,排好的整版都成乱码了,因为当时代码还不健全。“那会儿真是没日没夜。”最后,他一个人完成了总共16版的创刊号,在当地中文媒体圈一炮打响。
此后的一年半里,滕维杰又实现了彩色印刷。编辑部也不断壮大,然而人多是非就多,在1999年夏天,滕维杰又被“下课”了。
3 自筹资金办起了报纸
此后,匈牙利陆续又多了一些中文报纸,其中几家向滕维杰伸出了橄榄枝。有的报社在滕维杰帮助下,排版系统得以升级,有的报纸则直接请滕维杰参与创办。但是,好多次滕维杰拿出看家功夫倾囊相授之后,就被婉言辞退,只拿到一些劳务费。“1999年下半年,我几乎‘游历’了当地所有的中文报纸。”滕维杰说。
到了2000年初,滕维杰又一无所有了。“背水一战吧。”他决定筹措资金自办中文报纸。“小小的匈牙利,中文报纸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就是因为有华商聚集的‘四虎市场’,报纸好发好卖。”
因为欠了债,滕维杰把租的房子退了,一家三口“厚着脸皮”挤进父亲的院子里。父亲和妹妹都不看好他的新计划,借钱时做好了还不上的准备。“只有母亲发自内心地支持我。”滕维杰借来的1万美元里,4000美元是母亲掏出来的。
2000年,滕维杰夫妇俩开办了《新导报》。这是一份给年轻人看的都市报,主打明星、时尚、电子商务。但是一来周围的中文媒体都是这个风格,市场就这么大,生存空间狭小;二来匈牙利新一代当时还在上学,不具备经济基础。有不少华商跟滕维杰交底说,我的儿子很喜欢你的报纸,但我的商品广告要给批发商和零售商们看。所以报纸要靠“年轻人”吸附广告,终是无望。
滕维杰决定另辟蹊径,增加对华人上班族的吸引力。报纸增加了一个版,刊登连载小说和社会、娱乐新闻。当时网络还不发达,同类型的内容一般只有匈牙利语的报道。《新导报》这一变,吸引了很多语言不通的华人读者。出资登广告的老板说,周围的上班族都爱看这报纸,说明这报纸有市场。广告量就这样上来了。此举又引得其他中文报纸纷纷效仿。
报纸逐渐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03年4月,滕维杰破天荒举办了创刊三周年大会,邀请了使馆人员和众社团侨领出席。报社还请匈牙利华人医学博士陈震任荣誉社长。那年,创刊时借来的钱,全部还清了。
此后,《新导报》风格再次大变,封面不再是娱乐杂志版式,整张报纸满眼高大上、正能量。不管是本地热点新闻,还是使馆侨界的活动,报社都有能力编译或采写独家稿和深度稿了。依靠社长耿洁的匈语优势,《新导报》经常专访匈牙利高层官员,包括总理、议长、总统等。2004年,中国领导人访问匈牙利,《新导报》是当时唯一获准在舷梯下摄影的当地华人媒体。
在创刊七八年的时间里,《新导报》成为匈牙利华人圈中阅读量和发行量名列前茅的纸媒。
4 把更多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
然而,中文纸媒的影响力放在国外整体的环境下仍显得势单力薄。在匈牙利,报纸读者仍以本国人为主。一旦有大事,多数本国人还是更关注官方媒体。《新导报》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发展瓶颈。
加上欧洲次贷危机袭来,匈牙利华商经济随着全国经济一起跌入低谷。2009年,商家就开始撤广告。后起的广告公司也都冲着新媒体去了。《新导报》被迫缩版,滕维杰开始思考转型。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的文化团体摩肩接蹱地来到匈牙利。夫妇俩顺应时势成立了匈中文化交流协会,策划举办两国文化交流的各类活动。近5年,中匈两国文化团体来往更频繁了,协会业务范围随之扩大。从中国去的团体,带来的内容小到吃喝,大到非遗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在当地得到展示。
最近三年春节期间,匈中文化交流协会还每年举办“中国春”主题庙会,邀请匈牙利人和华人共聚一堂,包饺子、看舞龙舞狮、欣赏文艺表演,把中国文化推广到布达佩斯街头,与当地人零距离交流。中国驻匈牙利大使段洁龙出席了去年的活动,并支持2019年“中国春”活动为中匈建交70周年献礼。
“高大上的《图兰朵》演出,一般观众买不到票。而我们办‘中国春’活动,都跟政府配合,就是给匈牙利老百姓看的。老百姓也积极参与了。以前他们只知中国人用毛笔写字,现在终于知道是怎么写的了。报一个名字,现场的书法家就翻成中文写下来。他们带回家后还可以自己练。这才是亲身体验中国文化了。”
“说实话,是‘一带一路’给了我们机会。”滕维杰说,希望中匈文化交流越来越顺畅,有更多来自中国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