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3月1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演一回“路人甲”
费桂生
  文 / 费桂生

  我从小就是一个电影迷,向往有朝一日能够过过拍电影的瘾。

  当年痴迷电影的程度绝对不亚于如今铁杆“球迷”和疯狂“歌迷”,我通过《少年报》给赵丹和刘尚娴写过表达从影理想的童稚之信;我用点滴节省的零票碎钱买过《英雄坦克手》、《南海潮》和《鄂尔多斯风暴》等影片黑白连环画;我还用打酱油、买小菜截留的剩钱,放学回家溜进美琪大戏院、平安电影院观看8分钱一场的学生场电影。

  人生随缘皆顺时事。2014年春节前,我得闲探望旧友,抵达横店镇,入住“好万家”宾馆。时值岁末年尾制片人赶档期迎新春,各个片场正闹“用工荒”,一时间“临时演员”竟成抢手的“香饽饽”。老友勃然兴起,“聊发少年狂”,硬拽着我到影视拍摄地过一把“明星”瘾。

  翌日凌晨赶了一个大早,我俩爬坡越岭一头撞进“皇宫”南苑边门的“群众演员”专用通道。曲径通幽处进得雄伟殿堂,丹墀下廊道上已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百里夜刀》剧组场景早已搭妥,“演职工”各司其职。“副导”带领一干“群演”直奔硕大服装车旁。角色不用分派,因人而异自选自定,也无非是“村姑农汉”和“商贩摊主”以及“懒汉痞子”,还有“民国士兵”之类。“副导”深度地打量我俩一眼,抛出一套“绅士”、“账房”服装,连带瓜皮帽、“公文包”和“手提篾匣”。众人穿戴已毕,相视而笑,滑稽之状令人忍俊不禁。

  我们这些“活体道具,人影背景”没有台词不需表演,但大都是走动吆喝、列队跑步和打骂斗殴等展现体质状态的卖力气活儿。相比之下当地山民无论老少,“演技”就本色多了,有些都已70岁开外,显得举手投足稳健,驾轻就熟“入戏”,我俩就感到十分笨拙呆滞,饰演贩夫走卒“跑龙套”小角色,也不是什么随便玩耍的顽童游戏,一旦面对摄像机真个少不了展露符合“身份”的镜头感。

  “群演上场啦!”不知谁扯嗓大喊一声。城门两旁卫兵警戒,横木铁蒺藜遍布,一位民国军官和一名佩刀土民大步流星地并肩进城,军官掏出盒子炮击毙值守哨兵,城楼上士兵排枪齐发,枪声大作,爆炸四起,火光冲天,浓烟翻滚。街面巷内各色人等乱作一团,撒腿奔突作鸟兽散。货车侧翻,地摊掀了,我俩“大难临头各自飞”,狼奔豕突地穿过烟幕跨越路障,老友抱头鼠窜也不知道钻进什么地方去了,如是再三,“市侩乡绅”和“凡夫俗子”个个汗流满面,人人灰头土脸,而我突围而出,已是气喘吁吁瘫坐于地。想不到导演大为赞赏,从中可以体悟到“假戏真做”的逼真效果。

  歇场时与老友“战后”相遇恍如重逢,其狼狈相绝不逊色于我。“皇城”檐下楼榭阶上散坐着“戏装”未卸的老少群众演员。众人谈论最多的话题则是,为什么会踏进“横空一店”来拍戏。大家伙直抒胸臆,有的是向往“追星”,与明星近距离接触;有的是实行“追梦”,怀揣着“一夜成星”愿景,从不言弃勇往直前;还有的是体验“追娱”,只是痛快地玩一把,感受“刺激并快乐着”。

  我俩的年龄、心态和体力显然不属于这三类年轻人专属的群体,但是只要拥有好奇心,抓住夕阳的尾巴,同样可以把不咸不淡的晚年生活变得更精彩。这次在横店,意外欣喜地圆了童年憧憬影星的甜美梦想。也许在《百里夜刀》剧中画面上,连个影儿都寻觅不到,然而每当回忆起彼时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影视场景,仿佛又回到当年的青葱岁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夜上海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王莽嶺揽胜
演一回“路人甲”
母亲的野菜养生法
“邂逅”野猪
乘电梯脱险记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晚晴风景A21演一回“路人甲” 2019-03-16 2 2019年03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