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3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群主老郑
林筱瑾
  林筱瑾

  认识老郑,源于多年前一次征文比赛,获二等奖的是他和初入写作之门的我。当主持人报上老郑的名字,见有长者一步一拐地走上台来,我这才看清他是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腿疾的残障人士。洋洋洒洒的获奖感言博得台下阵阵掌声,合影时老郑一身红衣、稳健的站姿在队列中特别出挑,颁奖会结束他主动留电话,我们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联系。

  之后加了QQ,在报端看到他文章时会向他祝贺,又不久,跳动的头像下传来他加入作协的喜讯;再后来有了微信,他的文字透过朋友圈传达着能量。

  业余,我凭着兴趣和直觉码字,老郑的点拨常令人茅塞顿开。近年愈加多见他的作品,那些关于本地闲话、上海旧事、网络新贵、都市时尚的带着温度和睿智的文字,催人共鸣,其中《听自己讲那过去的事情》还在网上广为传播。在这个勤奋、热爱生活的慈目大哥长者面前,我再没敢懈怠手中的文笔。

  某日,老郑说想邀请我进他建的以退休文学爱好者为主的“金色池塘”文友群,一入群,我看到有二十多个文学爱好者活跃在“池”中。群主想鼓励众人把生活中精彩的感悟写出来,并把他的经验和资源无私地分享给大家,还邀其朋友兼沪上文坛的大家们来举行讲座,以扶持热爱写作的新人。在老郑的影响下,爱跳广场舞、爱K房练歌的50后姐妹兄弟,陆续在报纸上发表了处女作,资深一点的群友写起了小说,更有的成了专栏作者。素昧平生的人们因文学而相遇,因坦诚而分享,因关爱而温暖,“金色池塘”蓄满向上正能量也成为交流平台。那些少时的梦想种子,在知天命和花甲岁月里纷纷发芽,老郑此时又像个搬运工,第一时间把喜讯告诉大家,比谁都乐。

  老郑财务出身,缜密的大脑统领这支20来人的文学部队绰绰有余。一次,还发起组织过80多位同学好友的海安之旅,一丝不苟地包揽了车宿收付费账务工作。他无视腿恙,单车代步,骑车速度能追风。“爱动”的脾性连在部队干了十年的群友“王政委”都自叹弗如。有位群友癌症术后经五年治疗康复,老郑出点子定制了写有“重新出发”字样的生日蛋糕,率全群赴长兴岛慰问;腊月里,他一手老年大学练就的欧阳询楷体,忙着为大家挥写春联;年前,他又精心策划了文学群的联谊聚会,精选三年来的活动照片,印刷成册。

  如此“好动”、面色红润、慈眉善目的兄长,众人都暗自纳闷他的活力之源,老郑一定遗传了他不凡母亲的基因。我们后来才知郑母37岁时丈夫就蒙冤去世,一人含辛茹苦把6个孩子拉扯大,还屡被评为先进直至光荣退休。在子孙孝顺的晚年耳聪目明、生活自理,去年悄然走完96岁的人生。

  一个残障人士没有安然享受政府给予的抚恤,却如对待事业一样,精心扶持自己创立的文友群,率领着一支健康人的写作团队,在自我的燃烧发热之中,把别人的梦想照亮。

  他就是我们金色池塘文学群群主,郑自华先生。

  十日谈

  平凡中的伟大

  责编:殷健灵

  老邱在学校烧水送茶三十多年,温暖了许多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夜上海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新民财经
   第A16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理念分享
   第A18版:家庭理财/新民财经
   第A19版:金色池塘
   第A2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2版:乐活年华/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阿尔罕布拉的三个“欧文”
百年名街的不解情结
三月莓
用经济学的视角阅读历史
假日(油画)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群主老郑
新民晚报夜光杯A13群主老郑 2019-03-23 2 2019年03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