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维护国家利益最高烈度的方式,而祭典是最重要的国之大礼,是对生命的敬畏。自2014年起,中国政府以国家形式迎回长眠异域几十年的志愿军烈士,充分证明民族记忆不可磨灭,“山河已无恙,英魂可归家”。
送还仪式 “神圣”是关键词
4月1日,中韩首先在韩国仁川遗骸临时安置所举行第六批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副司长李桂广、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国防武官杜农一少将、韩国国防部国际政策次长李倞九及韩国国防部遗骸发掘鉴定团人员等一行参加,中方代表向烈士遗骸默哀鞠躬,并献上写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的花圈,表达崇高敬意和深切哀悼。
回顾过去送还仪式的安排,“神圣”是个关键词。首先,中韩双方代表签署交接书,确认交接烈士的遗骸及相关遗物。然后,哀乐响起,全场肃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兵缓缓走向韩方礼兵,接回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中方代表为每具棺椁盖上五星红旗,并轻轻将国旗铺好、展平,中韩双方代表人员向烈士遗骸鞠躬致敬。最隆重的阶段是“起棺”,解放军礼兵托起棺椁,在手持国旗的礼兵引领下,缓步走向祖国军机,那是志愿军烈士率先触到祖国脉搏的地方!
去年,韩朝联合发掘朝鲜战争阵亡军人遗骸工作团确认发掘10具中国军人遗骸,同时145件相关遗物也被认定属于志愿军烈士所有,包括个人印章、制式水壶、四边形军用皮带扣、带有家人照片的玻璃镜等。
今年1月23日,中韩在北京举行司局级会谈,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副司长李桂广和韩国国防部国际政策官李元翼出席,会上商定于4月1日联合举行装殓仪式,4月3日交接遗骸及遗物。
遗骸移交
两国感情新纽带
2014年3月28日,首批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从仁川机场踏上回乡之路,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占地24万平方米,由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群、烈士纪念馆等组成。
去年3月28日是第五批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移交的日子,仪式也是在仁川机场举行,韩国国防部长宋永武和中国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出席,这是韩国防长首次出席这一仪式。韩国国防部称,此举代表着韩中面向未来改善双边关系的积极信号,也高度称赞中国政府过去为接收遗骸所付出的努力。韩国《朝鲜日报》称,遗骸送还成为中韩在外交、国防等领域保持密切交流和沟通的有效渠道。
寻找遗骸
“最漫长的战争”
寻找阵亡军人遗骸号称“最漫长的战争”。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据权威统计,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有多达18万志愿军烈士牺牲在那片“三千里江山”,其中有些留在“三八线”以南。1992年中韩建交后,围绕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善后工作便悄然展开。
2000年,韩国陆军成立“朝鲜战争期间战死者遗骸挖掘团”,加快“三八线”以南的阵亡军人遗骸发掘归还工作。2007年,挖掘团从陆军转隶韩国国防部,更名为“遗骸发掘鉴定团”。2009年1月,鉴定团专门的科研办公楼落成,可以开展更加科学而具体的鉴定工作。
本报记者 吴健 通讯员 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