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里的“芒种”
陈茂生
  陈茂生

  门卫室总是小区的“热点”,上年纪的居民喜欢坐那聊天。前几天经过,听到保安老李的大嗓门“过几天农闲时打牌、喝茶的都散了,芒种要忙活了,城里怎么过芒种?”几位老人哈哈一笑:阿拉没“农闲”,天天是芒种!

  “节气”是农耕文化的记载,在都市生活里似乎仅与气温关系密切。但祖宗历法在,“装糊涂”总说不过去,“综艺化”一下就成了皆大欢喜的“节日”。于是每逢节气便会热闹一下,如端午、中秋等有口福可期的尤甚,更不用说春节、元宵了。而“芒种”像是华丽舞台上那个自称“俺”的角色,聚光灯柱之外、泥腥味忒重但须臾不可缺少。

  陆游的“时雨及芒种,四处皆插秧”被称为描写江南地区芒种的最佳诗句。芒种,源于《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读起来似乎艰深晦涩;农村俗话说“麦到芒种谷到秋”便很实在。芒种时节必须收割夏熟的大麦、小麦再种水稻;如农谚“人误天一时,天误人一年”警示,限时限刻不能有误了半年的肚子才有保障。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这个“村庄里的都市”供着几个作天作地的痴男怨女。《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描述那里的芒种情景:“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在农人忙得脚朝天的“芒种”里依然争风吃醋、吟诗作对、焚香插花;后来重彩浓墨的“黛玉葬花”也放在了芒种的微风之中;无论多愁善感或打情骂俏……论“综艺化”节气的鼻祖,实至名归了。

  芒种过后,“苦夏”冷冷地掀起盖头,梅雨绵绵阴晴难料还需防暑防霉防汛,大概只有卖防晒霜、冷饮的暗自窃喜。集养生、励志、美颜、美食、情感、祭祖及“跟着节气去旅行”于一身的都市“综艺”,便成了溽热中的精神调料。早上打开微信,总有几条正确且腻味的“心灵鸡汤”横陈眼前;不好意思,通常直接就点 “删除”了;那几位仁兄其实也只是想跟“好友”们打招呼“活着,还挺好”。最应景的当是“不问收获,只求耕耘”了。

  八十多年前,上海滩诞生了一本杂志《芒种》。编者之一的徐懋庸在“发刊词”里写道“至于‘芒种’这个名称……我们毕竟都是农民之子,农民的习性未除,所以,不问收获如何,在应该耕耘的季节,总是要耕耘的……动机如是之平凡,收获又未可逆料。……但我们不管这些,只想和我们的朋友们老老实实地做到哪里就哪里罢了!”《芒种》存世七个月,因销路欠佳而停刊。后人却能看到,理想色彩“丰满”的“不问收获,只求耕耘”里还有昙花一现、低收益率的“骨感”。

  都市红尘滚滚,天天是“芒种”。走过的路、掉过的坑、吃过的苦、读过的书,跌坏的手机、磨破的轮胎、尴尬的微笑……都是耕耘。唯此才能期盼收获,否则一点希望也没有;累到极致了就靠点养生、美颜的“鸡汤”滋润。收获的可能不限于票子,就像前不久那封震撼很多人的信所写的:在己亥四月,无数星夜兼程,艰苦前行的一不小心“成为时代英雄”。

  不论都市或乡村,芒种是脚踏实地耕耘的时节。“老老实实地做到哪里就哪里”着实不易,所以收获也不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家装专版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家装专版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虾狗和柴
都市里的“芒种”
手机买菜
无穷美
往事依稀
病房幽默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都市里的“芒种” 2019-06-06 2 2019年06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