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能不能让人工智能来帮你挑合适的保险?这事情有点眉目了。
《中国疾病保险知识图谱》上周末在复旦大学发布,人工智能抓取大数据分析了十年来国内疾病保险市场的3146份公示条款,以及相关的公司、疾病描述等信息,形成了数十万节点和边关系的多源多维度系统知识图谱描述。
重疾险是上班族必买的保险品种之一,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这份知识图谱揭示了以往我们不了解的重疾险“秘密”:
我国疾病保险备案产品数量逐年增加,2010-2018年均增长率达到13.7%。其中又以重大疾病保险增长最为迅速。2010-2018年重大疾病保险备案主险产品数年均增长率达到39.9%。2016年是轻症疾病保障爆发式增长的一年,轻症保险责任相比前一年增长率达到68.5%。中症保障则是从2017年开始出现。
除保险行业协会规定必保障的6种疾病外,深度昏迷、双目失明是重疾险最常见保障的重大疾病;而严重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Ⅲ型或以上狼疮性肾炎,则是最常见除保险行业协会规定的25种标准重大疾病外产品额外保障的重大疾病;主动脉介入手术、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是最常见轻症疾病。
现在不保个100种疾病,重疾险保单自己都不好意思,最多的一份能保128种。当然,排在后面的得病概率非常小。
购买疾病保险的犹豫期不再统一为10天。知识图谱发现,10天犹豫期最为常见,占比达到71%,15天及20天犹豫期的条款设定占比不断提高。
对消费者来说,买疾病保险是一件很专业的事。痛点在于品种多、渠道广、条款设计复杂、疾病理赔标准不一,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哪些算重症、中症及轻症?哪些公司能提供自己想买的防癌等特定保障产品,谁家性价比高?自己这个年龄段,买什么品种更合适?引入了大数据分析,可以告诉消费者差别所在,知道具体保险提供怎样的服务,自主比较后明明白白选保险。
往深里想,再这样下去人工智能将来会颠覆“怎样卖保险”。现在的渠道为王、营销第一,可能都敌不过人工智能给消费者配备的一副“火眼金睛”。保险业认认真真做好产品和服务,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