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7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友寻记
吴永耀
  □ 吴永耀  

  无意中发现一封三十四年前的邀请信,勾起了我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新时期文学进入旺盛期,以贴近生活的真情实感,以开放多姿的创作手法吸引着好学的年轻人,引发一大批文学青年学写作当作家的热潮,这种壮观的社会现象是当时青年理想追求的一道时尚风景线。于是,为实现众多文学青年的作家梦,1984年南京青春文学院顺应潮流面向全国举办函授文学班。函授班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和文学评论四个专业,在报纸上登广告公开招生,只需本人提供1~2篇习作,经院方审阅后认为合格即录取,一年函授学费为七元。费用包含寄送文学参考学习资料,每月一期刊登学员作品的《文艺学习》刊物,辅导老师负责与学员通信联系进行习作具体指导,邀请优秀学员以集中办班形式参加优秀习作笔会。

  我于1982年从业大中文专业毕业后,通过老师的推荐介绍和自由投稿,在报刊上已发表多篇小文。当时好多业大同学忙于到教育学院“专升本”文凭学习深造,而我沉迷于文学评论这条不归之路,虽然有些入门,但总感才疏学浅,正好看了报上广告,想有所突破,于是报名参加学习。

  参加了半年多函授学习,其间按照辅导老师要求也交了练笔作业。不久我幸运地收到南京青春文学院邀请信,邀我参加华东地区为期一周(1985年3月25日~31日)的优秀习作笔会,笔会地点在江苏常州市的小营前招待所,主办方承担食宿路费,但需自带全国粮票或江苏省粮票。

  参加笔会的学员都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一周时间排得满满的,有文学名家讲课,印象深的是,穿皮风衣戴墨镜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作者张弦用风趣的语言给我们讲他的创作感受。院方也安排我们座谈交流。有时晚上三五一组促膝谈心,谈文学,也谈文学之外的东西,直至深夜。

  青春文学院设计的院徽为醒目的逗号,寓意文学从这起步。笔会的大部分时间是修改打磨习作,大家除了交流就是潜心写作。而辅导老师给我“加菜”,除了要求修改好习作外,额外布置命题作文,嘱我为参加笔会的徐风学员短篇小说习作《外婆和舅舅的故事》写千字短评,虽然突然,但对我是挑战,更是信任。我不负辅导老师厚爱,熬夜写出了《平淡中见醇和》的短评。小说和短评一起刊于《文艺学习》1985年6月那一期。

  我们笔会的联系老师也可称“班主任”是当时《江苏法制报》的记者妙云,比我们年长几岁,是个诗人。笔会结束后,因与徐风有“合作关系”,我们有过书信联系,相互关心对方的创作情况,徐风还很客气几次邀请我去他那里(宜兴)。1987年,我原先住所搬迁,便失去联系。后来听人说徐风这些年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很接地气,重点研究挖掘紫砂壶文化,著作丰厚,成为这方面研究权威,现在是中国作协会员,无锡市文联、作协负责人。

  参加笔会的学员有十多人。除了徐风外,写小说的常州也有学员叫苏华,当时也有联系,他来上海我陪他游玩豫园和大世界。常州另一位女学员是学散文的,在新华书店工作。学散文的还有一位女学员叫黄蔚玲,福州人。参加笔会还带着一位细心照顾她的编外男士,一位称职的护花使者。学诗歌的一位是苏州吴县人,在公安交警岗位工作。有一年到苏州上坟,顺便到他单位坐坐。学文学评论的还有一位学员扬州人,是学员中年长者,专攻美学理论,受他之托回上海帮他购买过几册《美学》丛刊。再后来就没什么联系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原先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和我们的“班主任”妙云老师今何在?当初参加笔会的大都二十多岁,年长的也不过三十出头,但岁月无情,转眼成了花甲老人。在几十年的滚滚红尘冲击下,人生的路过程如何?事业、家庭、健康都顺吗?

  而今我有两个愿望,愿望一是找全并阅读徐风作家的大作,仍以业余作者身份探讨一下他的创作风格,并能与他面对面交流。愿望二是借晚报的传播影响,让三十四年前的文学青年重续联系重聚常州,共议文学共叙情谊。

  但愿这不是奢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话题
   第A12版:夜上海
   第A13版:教育专版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民健康/广告
   第A24版:广告
文友寻记
子欲“信”而亲不在
枇杷“危机”
老同学无障碍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晚晴风景A21文友寻记 2019-07-27 2 2019年07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