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烫的扩音器
下午两点,浦东新区观澜小学的9位小演员就从学校出发,集体乘车前往34公里外的上海沪剧院。凭借沪剧表演唱《红梅赞·绣红旗》,他们刚刚在首届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上,获得了最佳集体奖。在后天的展演上,他们将与闵行区华漕学校、浦东新区南码头小学和东港小学一同表演这首经典曲目。要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将四个学校的30名小演员融于一体,无论对沪剧院的老师还是小演员们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沪剧院的青年演员徐蓉接下了这个挑战。开排之前,她准备了两样“装备”——一杯茶水和一个随身扩音器。 “腰身挺直!”“手型不要松!”“大旗举高,小旗亮出来,但不要挡住脸。”她一边帮小演员们重排队形,一边“抠细节”指导她们的身段。两个多小时的排练里,她水还没来得及喝几口,扩音器却已经用得发烫。即便排练室里开着空调,徐蓉额头仍挂着细细的汗珠,但她的眼睛一直盯着台上的小演员们,专注的神情仿佛已经忘了夏日的炎热。“时间实在不够。”这场排练延长了半个多小时。直到下一场排练的小演员们都已经等在门口,徐蓉只好连声抱歉,表示“再走最后一遍。”最后一遍,徐蓉用手机摄录下整场表演,发给各个学校的带队老师,让孩子们回去也能对照练习。
耽误的兴趣班
辛苦的不仅仅是沪剧院的老师,还有牺牲暑假时间来排练的小朋友们。观澜小学二年级的单语涵,是表演团队中年龄最小的小演员。年纪虽小,演技却丝毫不输阵,即便是临时增加的“捏针绣旗”动作,她也只看了两遍就做得和老师一样。小语涵不是上海本地人,她的家乡在浙江,寒假的时候,她还和爸爸妈妈一同回老家探亲。今年暑假,为了参加沪剧大赛,他们就留在了上海。备赛阶段,团队的排练时间还和她报名的暑期书法和舞蹈兴趣班有所冲突,每次耽误了课程,她都要利用休息时间观看兴趣班课程录像补课。展演前的这个星期,她更是忙得“团团转”——下周她就要参加古筝六级的考试,这周只要有空闲,她都忙着练古筝。即便如此,沪剧排练她还是一场不落。去年,刚开始学沪剧的时候,小语涵连一句上海话都不会说。她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学,才终于把唱词一点点“啃”了下来。她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没有‘十年功’,但是每多花一点时间练习,台上的表演就更出色一点。”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