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文人的气节,首先得敬佩史官的气节。而说到史官的气节,首屈一指的当数春秋时齐国的太史兄弟四人。
齐庄公当众调戏崔杼的妻子东郭姜,是可忍孰不可忍?作为男人,崔杼冲冠一怒为红颜,杀了齐庄公。史官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短短五个字,崔杼见了,大发雷霆,立即杀了史官;其弟太史仲、太史叔大义凛然,前赴后继,如实记载,引颈就戮,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告诉接踵而至的太史季:“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写成暴毙吧。”太史季正色道:“秉笔直书,史官职责;失职求生,不如赴死。你做的事,是瞒不住的,即使我不写,也掩盖不了,我反而成为千古笑柄”。
咱且不论崔杼跟齐庄公的纠缠(齐庄公贤愚与否、崔杼正当防卫与否、惩奸除恶与否),咱只论史官的气节,四兄弟恐怕是空前绝后的。其后,文人的骨头一如既往地硬!
宋太祖赵匡胤在后院玩鸟而影响政事,臣子指之,太祖大怒,顺手抄起手边的斧子,用斧子柄掌了那人的嘴,打掉了两颗牙齿。那人弯下腰,把牙齿捡起来,揣好。太祖大怒曰:“你揣个牙齿,想保留证据告我姓赵的怎么的?”那人说:“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宋太祖没再玩下去,转而赐了些黄金和绸缎给他,以示安抚与和解。
骨硬度可与太史兄弟比肩的,当属唐雎。
刘向的《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记载,秦王(嬴政)要与安陵君换一块地,安陵君不乐意,但又不能直说,便派唐雎出使秦,跟秦王交涉。谈着谈着,不可一世的秦王就发怒了,他说:“……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说:“否,非若是也。”
见文的不行,秦王便要动武,他威胁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淡然说,知不道。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我还没告诉你“士”之怒呢,他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译成白话文就是“若把老子惹火了,我杀了你……”说着,就持剑挺身……好汉不吃眼前亏,见此,叱咤风云的秦王只得服软作罢。
君子动口不动手,谈就好好谈呗,还威胁人,老子可不是吓大的,骨头硬着呢。唐雎是安陵君的师爷,师爷就是今日的所谓智囊团,是为主官排忧解难、出谋划策的,可是,唐雎是个武师爷,不,他是个文武双全的师爷——嘴有一张,手有一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泰山压顶,强权面前无惧色。
或曰:阁下上次谈了“文人的清高”,这次说“文人的骨气”,二者何异?这么跟您说吧,清高呢,是面临放弃时的洒脱;而骨气呢,是直面失去甚至死亡的勇气。
有了骨气,文人才算“士”,否,则顶多是个知识分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