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关华人软弱、脾气好并且有钱的偏见一直存在,但越来越多针对华人的日常暴力袭击越发暴露出法国严峻的治安形势。法国华文媒体《欧洲时报》报道,绝大多数劫匪是未能很好融入法国社会的黑人或阿拉伯人,法国政府在民族融合问题上的糟糕举措无法回避。
从小接受法国教育,就是法国人了吗?过去,生活在法国的移民多来自东欧、南欧,白人面孔、相近的文化和宗教,让他们能够较为容易地融入法国社会。但越来越多外来移民与难民涌入,越来越多辨识度强的亚洲、非洲面孔出现在法国大街小巷,与此相伴的还有他们各自的种族、宗教、文化,法国一直以来采取的“同化”模式面临挑战,“同化”不再是简单地在法国教育体系中“涮”一圈就能实现的。
并不是只有法国一国必须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只不过,当各国都开始接纳不同种族及其文化时,法国人却坚持着所谓“政治正确”,即所有出现在法国土地上的族裔都必须“平等”地去除过于显眼的异族文化标志。这样的“政治正确”,说到底是骨子里的排外。
《欧洲时报》指出,尽管十几年来左右两派轮番接手法国政坛,但都对所谓“族群主义”表示不鼓励,拒绝华人社团在巴黎十三区华埠建立中式牌坊的申请,这与英国王子安德鲁出席伦敦唐人街新牌楼落成仪式形成强烈对比。不仅如此,要在法国建中式庙宇,也必须是“中性”的现代建筑。即便是民意调查,也不能以族裔为指向,否则就“有碍平等原则”。
如此看来,所谓“平等”,是实实在在的不平等和排外。能够接受外来文化的内容,却无法接受其外在形式;在形式上倡导所谓多元化,尤其强调非洲文化元素的存在,却又一味要求移民接受法国社会的要求,进行外在的改造。在对彼此文化不认同的情形下,不同族裔之间的融合只可能是一句空谈,各族裔之间的裂痕与暴力只会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