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2016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同的声音”
朱渊 鞠文韬
  中国新诗诞生于1917年《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的诗歌,距今已是一个世纪。在这100年中,古老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经历了一场艰难曲折,更气魄恢宏的“尝试”。这100年是中国历史激烈动荡,也是中国文化迅速发展的100年,诗歌照亮过黑暗的时代,唤醒过沉睡的心灵……它的力量至今仍浸润在文字语言甚至生活方式中,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在上海书展的世界诗歌论坛——“中国与世界:诗歌百年的反思与前瞻”上,包括美国诗人莎朗·奥兹、特伦斯·海斯,英国诗人肖恩·奥布莱恩在内,世界各国数十位诗人代表共同探讨着他们热爱的诗歌,又不止于诗歌。

  诗歌发展到今天,国界隔阂日益模糊。印度诗人拉蒂·萨克希娜女士将诗歌的精髓归纳为“追求自由的灵魂”,她强调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类共有的情感,是与语言无关的:“很多的苦难,很多悲伤,都在诗歌中有非常深刻的表现。所以我想,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我们应该去理解诗歌的统一的语言,这是不管任何一种语言的诗歌,它背后的共同的精髓和共同的声音。”

  诗歌不是呻吟和文人的自媚,诗歌可以表现更为深刻的苦难与悲伤。人类生而与共的迷茫和隐痛等,都成为诗歌最能触发共鸣的部分,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诗歌。就普世的人类文明意义上而言,拉蒂认为:“世界本身在有些情况下并没有进步,所以诗歌作为一种自由的语言,要超越社会的发展朝前走。比如难民的问题,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并不是新的问题。各地的诗歌,各种语言的诗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凸显和反映这个问题,开始站出来说话。”

  朱渊  鞠文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2016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8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9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0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广告
市民读书会请来动物小说之王
商业中心能否多配些实体书店?
“共同的声音”
明日书展
新民晚报2016上海书展特别报道A15“共同的声音” 2016-08-19 2 2016年08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