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从公布官员手机号说起
何小手
  何小手

  上周媒体报道了一则“旧闻”,说是四川眉山公布了该市各区县县级四套领导班子152名成员的姓名、职务和手机号码。之所以说是“旧闻”,主要因为这些年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类似的新闻,公开电话的对象或是地方一把手,或是政府部门的负责人。最初媒体爆出这些新闻时,舆论都表现出欢迎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高效且有诚意的沟通方式,但是类似的现象多了,反而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批评与反思多了起来。 

  比如这一次眉山的政策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仅媒体打电话测试的效果一般,很多网友也认为,这种公布手机号码的做法,其实很落伍,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影响官员的正常工作。有关公布领导干部手机号码的这些争议,其实已不新鲜,公布手机号码涉及的利弊很好理解,常见的分析主要提到两个方面,一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民众打电话反映诉求,会形成路径依赖,继而加重负担;二是认为发展政务媒体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渠道因为诸多原因基本已经荒废,并质疑政务新媒体运营方面的问题。

  政务沟通是近年的一个新词,以前主要是通过行政办事窗口,这些年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政务沟通也逐渐变得时髦,互联网+政务俨然成为各地力推的一项便民工程。从最初的政府网站到政务微博,再到如今的政务微信乃至政务客户端,沟通渠道在不断变迁。微博兴起的时候,官员和政府部门开微博蔚然成风,此后发展形势有所分化,有的账号运营得很好,涌现了不少政务方面的大V,他们在新媒体上积极和网友互动,及时解决网友提出的问题,甚至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一些热门事件发表观点。可以说,在如今的社交媒体上,政务号阵营是一种逐渐崛起的力量。但与此同时,更为普遍的是,多数政务号沦为僵尸号,偶然受到关注都是因为发一些与职责无关的比如养生一类的信息,而官方的回应则普遍将问题归结为被盗号。 

  政务沟通的渠道在变化,但效率未必普遍得到提高。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因为积极投入,加上民众有新媒体的使用习惯,这些地区的新媒体上的政务沟通工作做得相对较好,而在其他一些地区,或许技术存在问题,或者民众这方面的需求并不强烈,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地方在推动这项工作时缺乏明确的机制,政务沟通方面的创新并未得到认可,反而像四川眉山这样,又回到老路,通过公开领导干部手机号码这种极端方式来联系民众,当地可能有其他考虑,但外界在评论这类消息时,很容易将问题归结为发展政务新媒体策略失败。

  为了督促政府部门加强新媒体政务沟通,有权威机构还会通过诸多角度来制作榜单,以评估它们的活跃度。即便到今天,不少媒体仍然在呼吁官员通过网络与民众积极沟通。回顾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纯粹的技术追逐,到如今因为未能发挥预期作用而被批评,民众对新技术的需求一直存在,但如何让政务沟通通过新技术落地,可能需要更周全的考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特别报道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博览/新民环球
“每月分班”违背教育规律
低价没什么不好
少些障碍
保护产权是依法治国重要标尺
出『恶』名
从公布官员手机号说起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从公布官员手机号说起 2016-11-21 2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