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写诗的证券人
24岁的郑华奇很意外能拿到了“十佳”奖,他的诗歌《沪上说》勾勒了一个山东小伙对上海的最初印象。刚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的他,来沪还未满5个月,大都市的精彩让他大开眼界,而身在异乡的孤独也让他备感艰辛。受委屈时,他更爱写诗排遣,而回头再读,当时不痛快的事也显得很美好了。
郑华奇在证券行业从事客户维护工作。初出茅庐的他曾被客户当成了骗子,“《雨中的陆家嘴》就表达了我当时低落的心情。”他说。今年盛夏,他从很远的宿舍赶到南京东路见客户,结果客户却没来,郁闷的他坐在快餐店里写下了小诗《瀑布》:“一双鞋子在眼睛的失眠与寞落里要走多远才能长大/选择挣扎,选择上升/选择在山体的落差里,把所有的钥匙拧动。”
这些诗并没有放大他的负面情绪,反倒成了他的释放口。“生活越不易,素材越宝贵。”他坚信。平时,他爱用手机随时记录下灵感,他的文学才能也遭到了同行的羡慕和嫉妒。“他们说我懂诗有优势,因为越高级的客户越有文化。”他称,自己的梦想是作品能入选教科书,大家提到诗人,也能想到郑华奇。
爱写戏的老师
来自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的范晖莉凭老师,凭借剧本《1913》跻身“百强”。初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她,不曾预料到戏剧创作会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2003年,范晖莉的父亲突然离世,她的生活自此跌入低谷。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被朋友拉去看了一场话剧,从中发现了戏剧的“治愈”作用,于是她尝试着借助戏剧重新找回生活。这一发就不可收拾——她彻底成为了铁杆话剧迷,至今她至少观摩了300场话剧。光看还不过瘾,她觉得只有进行创作才能使自己提高得更快。
剧本创作,对于科班出身的编剧也不容易,何况是非专业的范晖莉。凭着热情,2012年10月,她报名进入上海戏剧编剧高级研修班学习,2个月的课程让她接触了些皮毛,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于是,当时36岁的她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进修汉语言文学,她晚上学习、白天工作,目标非常明确:要为创作剧本多打下一些基础。
谈起此次获奖的剧本《1913》,范晖莉说,剧本讲述的是毛泽东在湖南上学的故事,展现的是那时老师是如何教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现在,太多家长和孩子疲于奔命,我们大家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她认为,戏剧需要关照现实。她并不强求自己一定要搞专业,“这还得看灵感。”“喜欢一样东西,就需要有计划地去做。”范晖莉希望用剧本丰富自己,润泽他人。
爱写小说的残疾人
脑瘫患者谢青同时获本届大赛“十佳”“百强”两个奖项,他行动不便,口齿不清,凭借出色的文学作品,他连续三年都有斩获。他10岁才上小学一年级,六年级毕业以后疯狂阅读并自学成才。他说,写作的初衷,只是为了放飞心中的梦想。他自称最爱作家史铁生,“他跳出了残疾的限制,直面灵魂,所以对生命的理解特别深刻。”他喜欢看《平凡的世界》,因为这契合他“自立更生改变命运”的理念。
已有妻女的他目前以为网站写评论,帮企业写策划案谋生,同时坚持文学创作。此次获奖散文《梦想点亮生活,你想要的生活都会给你》,用乐观的态度描述了不易的人生历程。最近,他完成了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土里的爱,云上的梦》,正等待发表。他希望有一天能无后顾之忧地潜心创作出自己满意的小说。“我写我的,就像梵高那样坚持。”他说,自己也会挣扎,但是一路辛苦着,也一路享受着。“我得一直努力,达到下一个目标”。
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