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园传奇
张 伟
■ 黄园主人黄岳渊
■ 黄岳渊《花经》封面(精装烫金),新纪元出版社1949年4月版
■ 沈香屑-第一炉香
■ 康平路34号,第五十四中学,在黄园原址上修建
■ 黄岳渊在黄园中工作
  ◆ 张 伟

  上海一共有过几个黄园?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今天,我们给大家讲的黄园和他主人的故事,知道的人也许不多,但其影响不小,背后的人文渊源也十分深厚。它原在真如,后遭战火摧残,之后又在康平路复活。在这个黄园中,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壹

  如黄园

  黄园原址在真如。主人姓黄,名渭,字岳渊(1881-1964),别署鹤苑,号剡曲灌叟,以字行。浙江奉化人。黄岳渊1895年14岁时即在家乡加入反清组织平洋会,后因事泄被当局通缉,1899年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献身革命。1902年回国,遵组织之命,从事危险的“潜伏”工作。其曾自述:“归国后,致力革命,欲探清廷内幕,藉友人之介,任上海水陆釐金机关为总巡,由光绪三十二年始至宣统元年辞去。”其间刀光剑影,枪林弹雨,险情完全可以想象,但一切已随着岁月的消逝而无可复原。1909年,黄岳渊站在而立之年门前,“回忆平生,觉儿时为牧童,以得天趣为最乐;又念管子富生于地之说,遂立志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土,而务农之志遂决。”他在真如以每亩不逾二十元的价格,购田十余亩,创办园圃,专心务农。然归田未几,辛亥革命爆发,黄岳渊应招再度从戎,在陈其美的沪都督府中担任要职,为规复上海,平定浙东立下战功。革命成功后他脱下战袍,回到真如开始全面打造黄园,倾全力从事园艺。黄岳渊为解决生计,增加收入,还曾为陈永清、罗纬东、沈楣庭、蒋寿宣、吴昆生等上海多家豪门造园。黄岳渊造的园林,既曲径通幽,又疏朗敞亮,施工时还能精打细算,节约资金,故广受好评,邀约不断,当时上海的纺织、面粉业巨商荣德生的私家花园,也出自他的手笔。未几年,因辛勤耕耘并得众多友人援助,真如黄园很快成为了上海最大的私人农艺园林,从最初占地仅十余亩地,逐渐扩充,遂至百亩之广,最多时占地超过三百亩。园中有数十名工友,并收养有众多各地送来的孤儿练习生。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园中奇花异树,比比皆是,引来众多名人和各地游客踏春赏秋;尤其每年秋季,菊花绽开,黄园一片花海,芬香扑鼻,慕名寻芳者纷至沓来,到黄园赏菊因此成为当时上海的一件盛事,以致民间有谚:“不识黄园菊,枉做上海人。”黄岳渊也因此被大家赞誉为“开发真如之第一人”。可以这么说,晚清上海报端出现赏菊盛会的报道,十有八九指的是张园菊会,而到了民国,这赏菊胜地则非真如黄园莫属了。

  黄岳渊有很明确的造园理念,他认为:“庭院非以充装饰,示富有也。公余之暇,精神上非得安慰不可,若置身庭院之间,见彼一花一木,一泉一石,位置得宜,心神怡旷,足以息忧虑,去烦恼,身体为之康强,生命可以悠久,其益诚非浅鲜。”他并认为,自己现在造园和当年闹革命没什么两样:“予尝戏谓:昔年致力革命,为革除国家之蠹;今日致力园艺,为革除花木之蠹。其事虽不同,而其义则一。”(以上引自黄岳渊的文字俱见黄岳渊《花经》自叙,刊1942年8月《花经》油印本)据1934年上海花树业同业公会统计,当时全市有私人花木农场110家,其中,真如黄园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因黄岳渊为人厚诚,技艺精湛,他开辟的黄园又在全市具有很大影响,故被同业推为上海花树业同业公会主席并多次连任;同时,他还担任上海商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

  八一三战火燃起,日寇侵占上海,真如沦为战区,黄园也遭到战火摧残。黄岳渊心如刀割,他难以割舍自己用心血浇灌的家园,但一家十几口人和几十名工友以及各地送来的孤儿,他们的生命安危更令人揪心。思虑再三,他只能放弃黄园,带领大家陆续搬往租界。至1937年底,上海沦为“孤岛”,黄园也成了一座无人看护的废园,好在园中的花木尚无大的损失。

  贰

  在康平路复活的黄园

  黄岳渊虽然人在租界,但仍心系真如的黄园,魂牵梦萦皆是园中那些浸透了自己心血的花木。黄园还能复活吗?就在此时,一位朋友伸出的援助之手,让黄岳渊的梦想得以实现。1938年冬,纺织业大腕吴昆生斥资在位于沪南法租界内的康平路上购置土地,以租赁的方式借给黄岳渊圆梦。这块地最初仅有一亩,后逐渐扩大,最终占地有十亩左右,在市区,这已经是不小的私宅花园了。有了居住之地,又有了可以安置花木的花园,黄岳渊的一颗已经冰冻的心又复活跳动起来,他将康平路上的这个花园命名为黄园第一分场,又让长子黄德邻带领工友,将真如黄园中的花木挑选合适的逐渐移植到康平路来,精心呵护。黄园新生了,消息传出,来访的旧友新朋络绎不绝,教育家蒋维乔的一番话颇能代表朋友们的心声:“二十六年,淞沪事变,闻黄园毁于兵燹,损失不赀;而岳渊之踪迹何在,亦不能详,中心涓涓,常以为念。后二年之秋,忽见报端刊载黄园菊花展览会,知岳渊已于沪之西南,将名园恢复矣。急往访之,并赏菊花,新旧佳种,计有千余,诚洋洋大观也。”(蒋维乔《花经》序)叶恭绰还专门手书“栽花小试春风手,放鹤期间碧落声”的条幅赠之。

  经此劫难,黄岳渊感觉自己已经步入老年,今后可能很难再亲自动手培植花木了,应该把自己苦心专研实践了几十年的经验写出来,这也是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黄园毕竟要依靠他们来传承,这就是名著《花经》一书的由来。黄岳渊的长子黄德邻从小喜欢园艺,长大后因健康原因被迫弃学,在园中以农耕作为养疴良方,身体竟然渐渐好了起来;以后又东渡日本考察园艺,学习先进的农场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是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园艺全才。黄岳渊有此良驹,平时管理黄园是得力助手,这次撰写《花经》,自然是“上阵父子兵”了;初稿写成,进行文字修饰的是周瘦鹃的儿子周铮,他隔三差五来到黄园,遵照父嘱,为黄家伯伯出点力。这项工作费时一年有余。《花经》是本植物学专著,需要图谱和文字进行对照。从小研习绘艺的钱辅乾承担了这项重任,他每隔几天,便带了纸笔颜料到园中写生,回到家里再绘成正稿,并敷粉设色。工作的进行也延续了一个年头。书稿完成,最后出手校订的是作家周瘦鹃和郑逸梅。经此严格认真的工作,大功告成之时是1942年的夏天。这年八月,黄岳渊将书稿油印出版,分寄众人征求意见以及序跋,到最后正式铅印出版已是1949年的4月了。

  《花经》一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通论,叙述花木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管理方法;下编为各论,分述各类花草树木之具体培植法。全书站在科学研究的立场上,打破历来的成见,根据主人三十多年来的实际经验编著而成,对气象、土壤、肥料、病虫害、设备、管理等宏观方面,以及各种花卉果木不同的栽培方法,都一一作了论述,堪称系统论述园艺的一本“圣经”,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花经》出版以后,成为园艺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1985年6月,上海书店重新影印出版,仍然广受好评,于此也可见这本书的长久生命力。

  叁

  黄园演绎传奇

  1937年上海爆发“八·一三”淞沪抗战,历时三个月。11月,中国守军从淞沪撤退,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沦入日本侵略军的魔掌,而租界区域则暂时还是英、美、法的势力范围,居住着三百多万中国人和外国人。上海租界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粒尘埃,形成了中国抗战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孤岛”时期。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侵入租界,整个上海至此彻底成为沦陷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上海的抗战八年有着明显的不同时段,环境有其特殊性,呈现出的全民抗战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在抗战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黄岳渊既不慷慨激扬,更鄙视趋炎附势,他为人真诚重情,处世行事低调淡泊,恪守脚踏实地、稳重做事的做人准则。故他的人缘很好,人脉交际非常广泛;而他在康平路上构筑的黄园,也成了朋友们互相交流信息、排解胸中郁愤的一方佳壤。期间,他和梅兰芳的一段交往就十分感人。沦陷期间,梅兰芳居住上海,经常被日寇强邀赴宴、唱戏,不堪骚扰。梅兰芳秉持沦陷期间不公开上台演戏的底线,但又难以阻挡日寇软硬兼施的各种强邀手段。在朋友的建议下,1944年,他来到位于相对偏僻安静的西区黄岳渊家中,在黄园中居住,经历了一段难忘的艰难岁月,并在这年10月度过了自己的50岁生日。可以说,在梅兰芳经历人生最为艰险的岁月时,黄岳渊的黄园,成了庇护他的一处安全港湾。为了感谢黄园主人,梅兰芳不但亲笔题词以自己的照片相赠,还亲自濡墨挥毫画了一幅梅花送给黄岳渊,以纪念在黄园的这段难忘岁月。

  除了梅兰芳之外,黄岳渊还是女作家张爱玲文学生涯的贵人。张爱玲是在上海沦陷后崛起的一位文学奇才,仅仅两三年时间,她就迅速攀上了文学巅峰,可谓创造了一个奇迹。而她的起步,则和黄岳渊有着莫大的关系。张爱玲的母亲叫黄逸梵,据说她的娘家和黄岳渊有远房亲戚这么一层关系。张爱玲从香港到上海,文学圈的人并不熟,而黄岳渊和周瘦鹃、郑逸梅等作家都是来往密切的朋友,于是,黄逸梵就托这位“本家娘舅”帮女儿张爱玲介绍一些文学界的朋友。黄岳渊对这位远房亲戚的请托当然不吝笔墨,很认真地为张爱玲写了介绍信。周瘦鹃日后留下了这样的叙述:“黄园主人岳渊老人介绍一位女作家张爱玲女士来,要和我谈谈小说的事……说着,就把一个纸包打开来,将两本稿簿捧了给我。我一看标题叫做《沉香屑》,第一篇标明《第一炉香》,第二篇标明《第二炉香》,就这么一看,我已觉得它很别致,很有味了。当下我就请她把这稿簿留在我这里,容细细拜读,随又和她谈起《紫罗兰》复活的事。”(——周瘦鹃《写在《紫罗兰》前头》,刊1943年5月《紫罗兰》复刊第2期)《紫罗兰》是本综合性刊物,创刊于1922年夏,后因故停办;1943年5月周瘦鹃将它复刊,突出了文学,张爱玲的文学处女作《沉香屑》非常及时地在复刊后的《紫罗兰》上来了一个漂亮的亮相。张爱玲就这样奇迹般地崛起,并就此引起了上海乃至全国文坛的瞩目,开始了她作为一个著名作家的征程。

  后记

  黄岳渊的黄园大约在1953年至1955年间从康平路迁往伊犁路,但很快就被合并,湮没在历史尘埃中。1956年,康平路原黄园故址上逐渐搬入其他单位,开始了旧貌换新颜。现康平路4号为花园洋房,9号为高安路第一小学,34号为第五十四中学。这一带即为原黄园旧址。据说,现在这些地方还残存着一些黄园遗留下来的树木和岩石,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一下。至于黄岳渊本人,1950年离沪去了香港,后在于右任的帮助下定居台湾,1964年4月辞世,享年83岁。

  相关链接

  除了本文所说的黄园,上海还有另三个著名的黄园。

  ● 黄金荣的私人花园叫黄家花园,1932年落成,当时风光无限,连蒋介石都送了祝贺的匾额。1949年后由政府收回,改建后命名为桂林公园,现在是上海最著名的赏桂之地。

  ● 位于嘉定江桥的黄园,园子的主人黄氏兄弟名气也都不小。哥哥黄伯惠,1921年凭借雄厚财力接办《时报》,把偌大家财都填了进去,创造了很多第一,堪称中国报坛的奇人。弟弟黄仲长倾心摄影,其作品在国内外获得过大量奖项,并与郎静山组织三友影会,是中国著名摄影家。这个黄园至今还在,是当地著名旅游景点,嘉定今天还有一条黄家花园路。

  ● 崇明也有个黄园,主人黄稚卿经营证券发家,回到崇明造了这个园子,时为1932年,当时在崇明是游人必到的景点,后被废,遗址今为崇明区中心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09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汇会刊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6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08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0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黄园传奇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B11黄园传奇 2016-11-27 2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