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海归社工、杨浦区社工协会会长王秋月的故事
~~~——海归社工、杨浦区社工协会会长王秋月的故事
~~~——海归社工、杨浦区社工协会会长王秋月的故事
~~~——海归社工、杨浦区社工协会会长王秋月的故事
~~~——海归社工、杨浦区社工协会会长王秋月的故事
~~~——海归社工、杨浦区社工协会会长王秋月的故事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是个普通人,想服务更多百姓
——海归社工、杨浦区社工协会会长王秋月的故事
邵宁
■ 王秋月(中)在和居民交流 张维维 摄
  首席记者 邵宁

  人物小传

  王秋月,1973年出生,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新闻系,2000年赴加拿大,曾在加拿大学习社会工作专业,2009年回国,在上海创办延泽社工发展中心,现任杨浦区社工协会会长。延泽中心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等称号。

  “秋月,你来啦!”“秋月,英语小组这次怎么活动啊?”……“秋月”大名是王秋月,40多岁,黑龙江人,还是个加拿大海归。她可是杨浦区延吉七村的名人,无论是老人、主妇、孩子,还是居委干部、物业人员,在小区里看到她,都会亲热地跟她打招呼,都有说不完的话。

  不过,五年前,当王秋月背着双肩包,带着她刚刚创办的延泽社工师事务所来到延吉七村的时候,迎来的却是怀疑的目光:社区工作不都是街道、居委会做的吗?社工是什么?一个海归加上一群大学刚毕业的小姑娘,又不了解我们小区情况,能做些什么?

  迎着质疑和挑战,王秋月承接了位于延吉七村内的第三睦邻中心的管理。5年来,专业的服务、丰富的活动、贴心的关爱,使第三睦邻中心成为居民最喜爱的“百姓会所”“邻里客厅”,一年服务居民10多万人次。睦邻中心也成为延吉社区的一块品牌,并向全区辐射开来。

  没有水土不服

  海归创办社会组织从事社区服务,在上海并不是新鲜事。然而,有的海归到了上海的社区却水土不服,把国外经验照搬到上海,却在经济、人文环境的差异中碰了壁。王秋月是这么理解的:“社会工作需要专业的技能,它是为了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

  延吉七村老年人口占30%以上,所以,王秋月组建了一个“齐乐家庭”(长者俱乐部),每周都要精心设计节目,除了常规的手指操、手工制作、智力问答之外,还举办“老上海寻踪”“回到童年”“舌尖上的老上海”等主题活动。“老年人都很可爱,我把他们当自己的爷爷奶奶。每周来齐乐家庭活动的老人,从最早的20多人到现在的90多人,我很有成就感!”项目负责社工小冉介绍说。

  2011年是老王夫妇难以忘怀的年份,就在那一年,一手带大的孙女因病离世,老王夫妇陷入深深的悲哀之中。居委干部求助王秋月,希望她帮忙做好心理慰藉。王秋月带着 “齐乐家庭”的老人一起上门邀请他们走出家门、走出抑郁。然而,好景不长,2014年,老王也因病离世,老太太再次陷入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三年内失去身边两位至亲,我们应当更为关注老太太,弥补她的感情缺失。”直至如今,老太太已经住进了高行的养老院,王秋月仍然不忘在每次“齐乐家庭”活动中与老太太连线活动,在电话中传递浓浓的情意。

  社区“魔法师”

  “营造有生命力的社区。”在王秋月看来,这一点无论中外社区都是共通的。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构建一个“熟人社区”,一个“人与人有关系”的社区,让住在这里的人有归属感,进而主动参与。小区里有位70多岁的老人,退休前是一名中式面点师。在中秋节举办的一场烘焙活动中,王秋月把他请来为居民制作月饼,现场吸引了几十位居民参加,大家都被这位老先生专业的手法所折服。这天他带领大家做了200多个月饼。那一天,老人很辛苦,但很开心。

  王秋月宛如一个社区“魔法师”,不仅激发出居民“为人服务”的愿望,也实现了居民被认可、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延泽在第三睦邻中心的社工,连王秋月在内,总共只有6人,要服务数万居民,纵有孙悟空“72变”,也难以为继。第三睦邻中心“高人气”还有一个秘诀:让社区文艺团队入驻。老年绘画班、老年书画赏析沙龙、诗词沙龙、文学赏析沙龙、京剧社、综合戏曲社……文艺团队有了活动场地,也让社区老年人过足了戏瘾;楼上的乒乓房由乒乓队自己管理,井然有序。

  “每个社区都是一片资源丰富的绿洲,居住在此的人们是植被也是根须,是水源也是养分,是使用者也是建设者。”王秋月说。

  现在小区的风气也变好了。现在,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主动在小花园里擦长凳,老年活动室也由居民自己打扫、管理。睦邻中心开出后还有一个意外收获:七村一街坊曾因环境脏乱、风气不好,被砸掉了市文明小区的牌子,但两年前又挂上了。

  还是要做“永久牌”的

  去年年底,第三睦邻中心活动室内欢声笑语,一位十七八岁的女孩站上讲台,用略带北方口音的普通话说:“我把我的青少年时期留在了小松树,是小松树陪伴、培养了我……”

  说话的是小曹姑娘,她就读于小区边的初中,父母都是来沪务工人员。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她自小比同龄人缺少一份宠爱。小曹说的“小松树”,是王秋月开办的“小松树俱乐部”。4年前,她第一次跟着同学来到这里,感受到了“小松树”与一般晚托班、暑托班的不同之处。在社工的帮助下,她成了《松果城》杂志的记者、编辑,还负责了“小松树”项目微电影的编剧。如今,小曹已是一名卫校的学生,凭着多才多艺,还当上了学生会干部,但她的理想却是“当一名社工”。

  “青少年项目不能做成‘托儿所’,要让每个参加活动的孩子得到锻炼,提高能力。通过我们的服务,引导孩子思考他们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王秋月这一独特的理念,经过不懈努力,已经悄悄生根发芽。

  60岁的沈慧玲是英语小组的积极分子。这群学英语的老人,起初热情很高,但由于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也不一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因为困难而打起了退堂鼓。但是王秋月一直鼓励他们,不仅自己为他们上课,还请来复旦大学的留学生志愿者教他们口语。就这样,英语小组已经整整坚持了5年。已经习惯了王秋月温和的笑容的沈慧玲有点担心:延泽社工发展中心有了名气,王秋月是“飞鸽牌”的还是“永久牌”的?

  王秋月的选择是后者。她并不想迅速扩张、做大,她依然希望在一个街道精耕细作。“我是个普通人,我想服务更多的百姓,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她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09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汇会刊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6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08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0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我是个普通人,想服务更多百姓
江西电厂事故与压缩工期有关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投入运行
世界部分城市天气预报
长三角城市天气预报
上海城市天气预报
新民晚报要闻A03我是个普通人,想服务更多百姓 2016-11-27 2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