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大哥乐视汽车吸金出走后,造车新势力们讲故事的本领见涨,仍能刷新着融资进展和金额,保持着汽车行业一掷千金的豪情,在不断的融资、烧钱,烧钱、融资的循环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博世中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造车企业已突破60家,2018年,各家企业的首款产品也将陆续面市。
但是,从现有的信息来看,造车新势力们的热衷点仍是融资。原本应该畅谈的首款产品们,还停留在显示屏大小和续航里程等数字的比拼,表述最多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技术,资金和技术皆雄厚的传统车企似乎研发、应用得更为得心应手。而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保证产品力的同时,如何制定一个亲民的销售价格;建立直营模式和线下体验店的同时,如何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支持充换电技术并联手国家电网的同时,如何让消费者不为里程问题所困扰等等,造车新势力们尚未给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表明造车新势力们没有核心技术,产品本身极有可能“恰属雷同”,在服务上没有实质化创新。再加上对资本的重度依赖,一旦量产车因产品本身或者实际使用不方便而受到市场冷落,那么,后续资金可能难以支撑,前景极其不容乐观。另一个令造车新势力整体难堪的是,有研究称,电动汽车要与燃油车在成本上有竞争力优势,电池成本必须压低到100美元/kWh以内。而美国全电池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在2025年之前,电池成本不可能降低到167美元/kWh。
虽然有投行表示,汽车行业是个万亿市场,完全可以产生千亿级的上市公司。但对于自带烧钱属性的造车新势力而言,追求核心技术无从谈起,要想做到千亿级,关键还得看谁的金主能屡败屡战,成功熬到那一天。 白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