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脸识别
马丹
  马 丹

  美剧《疑犯追踪》里有这样一个场景:架设在路口的摄像头可以从茫茫人海中精准捕捉人脸,并识别出相对应的信息:你是谁,多大年龄,从哪来,还能一路跟踪“他”的行动轨迹。如此炫酷的场景,其实已经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桥段,即将过去的2017年里,人脸识别技术正在悄悄地遍地开花,渗透到公安、税务、教育、金融等方面,前有北京科技大学首设人脸识别技术新生“刷脸报到”,后有自带人脸解锁功能的新款手机强势发布,更有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陆续推出“刷脸取款”、“靠脸消费”。

  的确,人脸识别也就是俗称的“刷脸”,很时髦。然而,新技术的时髦之下,安全隐患似乎也在浮出水面。就比如,即使苹果公司曾在一份安全白皮书中写道:“人群中任意一个人看向您的手机并使用面容ID解锁设备的概率大概为1/1000000”,这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却被不少人撞上了——苹果公司近日不得不两次为一名中国女子的苹果手机退款,因为它的人工智能面部识别技术无法区分她和她的一名中国同事。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曾研发过一套3D脸部建模系统。使用这套系统,研究者们可以直接从社交网络上获取任何人的照片素材,并利用其在VR环境中建立3D模型,对面部识别系统进行解锁。如果说,长得相似的同事间可以相互刷脸开机,是个手机人脸识别功能的“笑话”,那么,美国研究人员的模型却直指人脸识别的隐患,一个不得不提的惊悚事实也随之浮出水面:当你每天在社交平台上秀生活、晒自拍的时候,你已经自动将自己的隐私与面部识别信息“解锁”于公众。

  然而,技术进步,终究是不可阻挡的,只是,在技术成熟之前,是否能够再多几重保障?除了个人加强自我隐私保护意识外,是否能够在政府引导下建立起行业的统一标准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当人脸被采集时该如何防止信息泄露。在我看来,技术本身是“中立”的,绝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关键看如何合理妥当地运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9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广告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广告
   第A28版:广告
神经受损手瘫痪?给手换“脑”
人脸识别
问讯机器人上岗
学生的每个梦想都值得尊重
网红“自热火锅”加热不当引爆炸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人脸识别 2017-12-21 2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