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山公园石亭遗韵
陈日旭
  陈日旭

  大凡去中山公园游玩过的朋友,一定会对公园里的经典景点印象深刻。其中,位于公园中部北侧,被列为“中山公园十二景观”之一、颇具英伦特色的白色大理石亭(景称“石亭夕照”),一定会让游客记忆犹新。

  我于上世纪40年代初出生于沪西曹家渡,距中山公园不远,大半生里,已记不清多少次踏进公园大门。每每进园,我脑海里就会涌出与石亭接触的故事……

  孩童时,我在父母带领下开启了认识中山公园的启蒙时代。来到公园中部的大草坪,就可走近一座别致洋气的大理石亭。家父说,这石亭是英国人造的,亭的柱子、石阶、地坪及顶部花架等全都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我还看到,正面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两根高大立柱;走上台阶,宽大的地坪后背有两个石龛,各置有身负花环的大理石西洋女神一尊;亭的正面两边立有一对形如大酒杯的大理石花盆,内可栽植四时花卉;石亭的中央后壁,又筑成凹入的半圆形券廊,壁上有3个拱形镂空之处,可隐约瞥见绿化茂盛;建筑后背古木参天;那两侧的石栏杆,就像积木搭起般整齐排列。哦,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这石亭仿佛童话世界。

  上世纪50年代,每逢“六一”儿童节,公园对红领巾免费开放。因为公园的后门(今称2号门)就在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上的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对面,于是我与邻里小伙伴就沿此近路进园去玩,连走带跑,不消10来分钟便可到达。进得园林,除了攀假山、钻石洞、过小桥外,必到大理石亭嬉戏一番,或摩挲石壁,或雀跃石阶。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光荣应征入伍,高三全班同学到中山公园为我送行。大家约好,集中地点选在公园最宽敞的标志性建筑大理石亭前。说是亭,却又像台,因为它南面有6级宽阔、光滑、洁净的台阶,正好,全班数十人可依次排列,层次分明地拍照留念。有位女同学还兴致盎然地爬上石龛,依着女神留个影呢。几十个春秋过去,我一直珍藏着同学们在石亭前的合影。

  时光的列车进入新世纪,其时,我已退休,也正是街道合唱队的成员。记得有一年“五一”节,长宁区的文艺巡演活动安排在中山公园举行。不用说,这正是从公园有大理石亭最佳“舞台”考虑的。

  时值芳草如茵,新篁吐翠的春天,那石亭顶部用大理石条架空的观花植物——紫藤花缠绕绽放,花冠呈蝴蝶形,紫或浅紫的淡雅花色,十分美丽可人;花序又大而下垂,层层叠叠,灿若云霞,显出迷人风采。各单位男女歌唱队员排列在紫藤架下,石阶亭前,怎不心旷神怡,一抒歌喉呢?只听“咔嚓”、“咔嚓”,相机记录下珍贵镜头。表演完毕,歌友们自然少不了趁彩妆未卸,三五组队,以大理石亭及紫藤天棚为背景,迅速用手机摄下“倩影”。由景生情,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涌上心头:“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通体白色的中山公园大理石亭,在草木蓊郁的绿色掩映下,尤为生动显眼。它以英国式自然造园风格为主,但也融入了中国园林艺术之精华,可谓中西合璧,动静兼蓄。如今,沧桑百年,遗韵犹存,引人幽思。于此,镶嵌在亭壁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一块“优秀历史建筑”铭牌赫然在目。

  明起刊登一组《影协是个家》,敬请关注。

  十日谈

  可阅读的建筑

  责编:史佳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广告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福彩专版广告
剩下的才是教育
小花咖啡馆的雅座(油画)
老 店
新村里的老宅
书法
中山公园石亭遗韵
清幽
新民晚报夜光杯A13中山公园石亭遗韵 2017-12-23 2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