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最顶尖的剧团之一——邵宾纳剧院带来的易卜生名剧《人民公敌》日前启动中国巡演,朋友圈里对这次演出呈现出超越以往的评价与期待。有人将邵宾纳剧院比喻成德国戏剧票房的金字招牌,也有人将该剧的导演奥斯特玛雅表述为擅于“经典新编”,这次演出将给大家带来全新的“当代性”。
似乎都没错,但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我在柏林看到首轮演出时的感想与今天的观众一起分享一下。在欧洲,除了易卜生的故乡挪威,德国是较多上演他作品的地方。但数量还是少于莎士比亚与布莱希特。近些年,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尤其是这一部《人民公敌》的排演呈现上升的趋势。首先一个原因是这部作品的前瞻性在今天变成了当代性。小镇医生斯托克芒发现温泉被附近的工厂污染了。可是当地人为了利益而听之任之,坚持调查与公布消息的医生则成为“人民公敌”。第二则是作品中的恒定价值。易卜生的伟大在于他不是在反映当年其实并不算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是在利益当下的集体无意识伤害,以及坚持者的“孤独”。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据说主人公斯多克芒的原型来自两个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化学家,同时也是易卜生自身的写照。“我要报告一个重要发现,与它相比,水里有点毒,温泉浴场有点不卫生都是无足轻重的小问题——它就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根源中了毒,我们的生活结构建立在有害的虚伪基础上。”(剧中斯多克芒台词)
这一版《人民公敌》曾被推为2012年度欧洲最有影响的戏剧演出,但在舞台制作上投入不大,甚至被人称为“简洁”。上半场,演员在近似黑板的底板上画出每一场的场景素描,医生则会写上自己调查得来的种种数据并加以计算与演示。你不得不佩服这些演员在保持表演状态的同时还能在一两分钟内完成这些画面的勾勒。到了上下半场切换的时候,随着现场乐队的演奏,演员及工作人员上来用白色涂料将前面的画面及数字公式完全覆盖,涂成白色底板。每场如此,在现场观看的我脑子里出现的是剧场工作的“繁重”。
经典作品难排,因为走进剧场的观众大多已经了解了人物,故事甚至主题与精彩台词。没有悬念,少了期待。陈米如何烧成新饭?于是很多当代导演就玩起了解构。也有人试图把故事发生拉到现代与当地,但核心不变就如同违规将隔夜熟食敲上当日生产的标签。
奥斯特玛雅的创作被很多戏剧评论家称为:对经典的新鲜排演。他本人则表示自己一方面忠于原作一方面有所颠覆。
下半场一开始,风格陡转。奥斯特玛雅将市民大会一场戏变成了台上台下互动的论坛。扮演斯多克芒的演员并没有局限于剧本本身携带的环境问题,而是和现场的观众就欧洲当下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讨论。这个场景很像是著名后现代戏剧家博奥倡导的论坛剧。演员和观众的碰撞是即兴的更是独立思考。
国内导演这些年也喜欢演出时做一些小互动,但都不改变戏的格局。有演员没有受过即兴戏剧与即兴表演训练的原因,有东方观众较为内向的因素,或更因为缺少整体的设计与把控。
在台上台下辩论到高潮(或低落)时,有演员在台下将泥弹与彩弹交给观众,有人会拒绝,但更多被刚才论坛激起情绪的观众扔向台上的斯多克芒。污浊的泥弹与彩弹有的击中他的脸或身体,有的击中他身后刚被刷得雪白的底墙。此刻,我的心有着被强烈刺痛的感觉。我望着斯多克芒复杂的表情,人是可以忍受孤独和痛苦的,但难以熬过的是排斥与绝望。
可以这么说:这次中国巡演是否是一样动人心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场观众的参与度与表达。应承戏剧圈子里的行话:找对了观众才会有好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