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要赢在起跑线,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些片面,青少年除了需要智商、情商,更重要的是一种对防止心理障碍十分重要的性格能力:心理弹性。
我们都知道,学会翻身、爬行对宝宝而言是本能;再大些,他会试着站起来,跨出第一步。尽管学的是本能,他们也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摔倒。不过没有一个孩子会因此被难倒。其实,这种“不折不挠”的行为并不是孩子主观理智的行为,而是出自于大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本能,应该归属于人生基本的求生欲望和行为。社会心理学将这种“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站起来”的能力称为:心理弹性。
如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两个孩子,长辈们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摔倒”,甚至宁可代他“摔痛”。这些在蜜糖罐里精心养大的孩子都很聪明,他们从小就拥有了很多想拥有的东西,却独缺“失败”的经历,很多孩子甚至根本不知失败为何物。可现实的生活往往很不尽如人意,摆在这些孩子面前的路很可能坎坎坷坷。
可惜的是,他们对“生活的酸甜苦辣”似乎毫无准备,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摔倒”时,只会无助地四处观望,寻找长辈或师友的“搀扶”。当发现求救无望时,还会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不知所措。他们不理解,为何自己在生活中会失败,他们的心理弹性在减弱。更让人遗憾的是,因为不知如何“重新站起来”,有些年轻人虽然赢得了所有的考试,却最终输在了真正的人生。
我们虽然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失败,但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失败,允许他们有机会去经历“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站起来”。
对孩子的不离不弃,不是千方百计地不让他失败,而是当他失败时,不急着赶去“搀扶”,耐心地等待并鼓励他们自己站起来,让他们继续走自己的路。
其实,小孩的重心很低,他们学步时的“摔倒”充其量只是“一屁股坐在地上”,没有很多危险,相反,这些摔倒却能从小增强他们的心理弹性。也就是说,年轻人学会处理“失败”的时候越晚,增加心理弹性的机会就越少,对其人生的后果也就越复杂和严峻。
我们应该学会去允许孩子“在起跑线上失败”。但愿父母们能允许孩子失败,耐心地陪着孩子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