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一直觉得《情人》开头的这句话是女人自己对自己说的,在中年。
都说年轻真好,可是,对于一个既不漂亮又没有什么才艺,不懂人情世故还不知天高地厚,说话带刺却又不是玫瑰的女子来说,我可看不出来,年轻有什么好的。几乎每一个励志故事都在告诉迷茫中的年轻人要“做自己”,可那时候的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自己是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自己将走向何处去。书本里有人说“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少女的我,占全了,除了一个天才必须具备的“天才”。
所幸,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者。在貌似琐碎又严酷的磨砺中,在那些不致命却足以摧毁生活乐趣的挑战中,我,一点点找到了自己。当原来被你依赖的长者变成了无助的孩子,当原来对你有几分敬意的孩子进入桀骜不驯的叛逆期,当男主人从意气风发的青年陷入踟蹰不前职业瓶颈期,你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带着情绪朝你走来……
从来不是强者、智者和可人儿,只有像一只蜗牛那样带着本能笨拙而努力地在黑暗里向上爬行,慢慢慢慢地发现有一线光亮射进来。
离开学校大扫除时被老师嫌弃连抹布都拿不好,弹指一挥,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里,对我的夸奖从所谓“才女”变成了“能干”。几乎所有的劳动妇女的美德和苛刻都一起附身了。
年轻的时候,只想要一间自己的房间,希望偶有文字能见报,希望出一本书,希望一边做饭一边可以为自己冲一杯咖啡,觉得上下班可以打的就是有质量的生活。如今,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甚至还有多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考出的驾照在抽屉里躺了十年,以为它将成为纪念品的时候,办公室搬到了环线外。带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最后一点勇气,跌跌撞撞忐忐忑忑,遭受过各种嘲笑、吼叫、质疑、白眼和无数次“开,还是不开”的烦恼,终于开始享受一切尽在掌握的快乐。
作为一个对文字始终保持着兴趣且打过多年交道的女人,常常被当作“小资”或者“文青”,可惜,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完全没有想到,人到中年又有了读诗读画说说“今夜的月亮真美"的心情,终于可以不为考试不为分数不为证书不为别人只为了喜欢而上课,终于有了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
尘埃落定一切搞定的时节,中年,已经接近尾声。蓦然回首,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有位中年终于步入事业高峰的朋友曾经对我说,他听过一堂令他终身受益的课,老师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能,大多时候,两分耕耘、三分耕耘甚至五分六分耕耘都不会有一分收获。但是,如果你能做到十分耕耘,就可能会有百倍的收获,不过,很少人能做到。
职场如是,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想,生活从来不会辜负努力而认真对待她的人。
中年,我同镜子里那个有点皱纹有点阅历有点质地的女人和解了。
十日谈
人到中年
责编:殷健灵
在人生的夏末季节里,遇见真实的自己。